关于六安市裕安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六安市裕安区六届人大
一 次 会 议 文 件
关于六安市裕安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年1月5日在六安市裕安区第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六安市裕安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面对疫情和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奋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经济发展平稳健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较好完成了既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运行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局面。“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预计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1年计划 |
2021年实绩 (预计) |
备注 |
||
绝对值 |
增长 (%) |
绝对值 |
增长 (%)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 |
8.5 |
— |
10 |
超额完成任务 |
规模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 |
10.5 |
— |
13 |
超额完成任务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亿元 |
16 |
9 |
16.5 |
12.3 |
超额完成任务 |
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 |
11 |
— |
18 |
超额完成任务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176 |
10 |
190 |
23 |
超额完成任务 |
到位境内资金 |
亿元 |
102 |
10 |
105 |
12.8 |
超额完成任务 |
外贸进出口总额 |
万美元 |
21600 |
8 |
25000 |
34.4 |
超额完成任务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41644.5 |
9 |
42027 |
10 |
超额完成任务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7073 |
10 |
17384 |
12 |
超额完成任务 |
节能减排 |
完成市下达任务 |
完成市下达任务 |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5亿元,增长10%。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分别为50.4亿元、98.3亿元、196.3亿元,分别增长8.8%、12.4%、9.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6:28.5:56.9。
农业提质增效。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5亿元,增长12.6%;农产品加工产值30.9亿元,增长18%。粮食生产面积116.2万亩,产量45.2万吨。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9万亩,总流转率达53.6%。皖西白鹅年饲养量325万只,养殖综合收益增长30%。霍寿黑猪饲养量6.6万头,增长23%。新增集约化育苗中心1个,创建市级蔬菜标准园3家、配送中心4个。培育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61个,皖西白鹅、六安瓜片、裕安鹅肥肝等被收录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工业稳中向好。预计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7亿元,增长13%;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41家,产值过5亿元企业2家。推深做实“积树造林”工程,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兑现区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3373万元。新增国家级“行业小巨人”1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企业8家。盘活“僵尸企业”5家,实现闲置资源嫁接重生。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达23家,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20%以上,组织国泰铝业、中钢联新材料等6家企业申报“三重一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成长项目。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指导35家企业新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库,高新技术企业数达58家,兑现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3428万余元。新增省股交中心挂牌企业8家。
市场消费释放。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亿元,增长23%。其中,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56.5亿元,增长29.2%,净增限上商贸企业110家。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六安青网科创园成功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规上服务业企业总数达到21家,其中省平台培育企业12家。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实现网上零售额40亿元,增长72.9%,总量及增速排名均为全市第一。网络零售额超千万元企业10家,网络零售额超500万元企业20家。预计农产品上行网销额25.8亿元,增长25%。外贸外资较快增长,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8家,累计进出口实绩企业63家,预计全年累计进出口2.5亿美元,增长34.4%。新增外资项目5个,直接利用外资完成5385万美元。
(二)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项目进展顺利。81个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7.5亿元,占年度计划118.2%;开、竣工率分别为87%、150%。122个市亿元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80.1亿元,占年度计划115.5%;开、竣工率分别为132%、175%。136个区本级政府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3.6亿元,占年度计划62%;开、竣工率分别为91.7%、84.8%。开工建设嘉和人家、赤壁路小学和初中、汤米豪客科创产业园、松羽特材、奇艺包装等一批重点项目;中农现代农业产业园、春天嘉苑三期、中钢联二期、文庙·锦成里、六安罍街特色商业街等一批重点项目持续推进;S330八字岗至芮草洼段改建、城南标志产业园、华山小区、南城路网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入使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投资稳步增长。着力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立足“抓早、抓准、抓实、抓效”,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其中项目投资增长22.8%,房地产投资增长13.7 %。根据国家政策性投资重点支持领域,努力谋划项目,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支持,全年从发改系统争取上级补助项目59个,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4279万元,主要涉及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老旧小区改造、库区移民补助等领域。申报专项债项目3个,累计发行债券资金10.6亿元。目前中央资金全部到位,地方支持资金同步落实,计划年底全部完工。
“双招双引”增效。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双招双引”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裕安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若干规定》等政策方案,顶格推动,优化招商政策,建立主导产业链长负责制。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8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9个,增长28.6%。推动天通、柳桥、意欧斯、瞬能等一批重大项目在9月份集中签约,投资10亿元的智能影像光电产业链项目、投资10亿元的超大尺寸量子屏幕生产项目、投资5亿元的虫虫生物科技项目、投资5亿元的科拜耳新材料等项目签约落地。中轩锂电池、丁集婚纱二期、首波光电二期、永成防火、安裕特材、中六电力等一批供地项目陆续开工。长三角智谷产业园、新莱机械、鑫时创、明韧纸包装等项目计划年内开工建设。金米科技、杭萧钢构、重装重工等一批重点招商项目年内投产。
(三)全面深化重点改革,创新能力逐渐提高
改革加速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区乡村三级全覆盖,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企业开办实现全流程1日内办结,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窗口“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工业类项目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做实“四送一服”,开展政策宣讲 81场,召开座谈会64次,成功为企业对接资金3.7亿元、招工1204人、土地462亩,化解难题4332个。推进农村改革,实施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建立“三变”改革项目库,入库项目649个。落实“双减”工作,有效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营改非”、“学转非”。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共交流教师592名。累计参加“国培”“省培”等1600人次,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持续推进综合医改工作,开展“千医下乡”工程,选派11名医生,派出专家团队223批,区域内就诊率和基层诊疗率分别达到83.9%、72.9%。推深做实林长制、河长制改革,巡林19794次,巡河8934次,解决问题926个,西淠河幸福河湖示范创建通过省级验收。
平台功能完善。六安高新区成功申创“科创安徽”试点园区,与浙江海宁经济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海宁科创飞地”。初步建立政产学研用金结合的创新体系,深化与中科院安徽工研院、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的合作,政产学研合作项目11个,投入研发经费超2亿元,获批发明和实用新型技术230项。获批省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各2个。引进省高层次人才团队1个,省战略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2人,专业技术团队35人,硕博高知识人才63人。设立3.5亿元省级科创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省外招商基金两支分别为2亿元、5亿元,累计对5家新引进创新企业投资0.9亿元。加快推进高新区“标准地”改革,探索建立“亩均论英雄”评价体系,推动高新区实现518.7亩“标准地”模式供地,占高新区供地34.9%。
(四)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绿色发展卓有成效
基础设施提升。交通畅联网络完善,完成S244毛岔河至龙门冲段改建,S330青龙至鲜花岭等改建工程。完成裕南路西延至将军路段、固镇大桥、单王至新安沿淠道路建设、横排头至城南关王庙下穿合武等项目。丰源大道下穿铁路项目通车运行,裕安大道跨铁路桥项目有序推进。改造县乡道24公里,资源路、旅游路建设17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96.5公里,扶贫桥梁和危桥改造39座,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180个,累计154.5公里。完成“四好农村路”考核组现场考核工作。水利保障效果显著,投资6751.9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5%以上。投资6430万元实施水利薄弱环节和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工程,除险加固水库11座,开展东淠河和东、西汲河治理工程,实施汲东干渠裕安段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实现227座小型水库雨水情信息遥测全覆盖。安居工程保障有力,实施棚户区改造4个,新开工安置房736套,建成541套,完成农村房屋改造11户。开展农村住房隐患安全排查整治,完成城南、平桥10KV高压配电工程。逐步建立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区城市安全信息系统,动态监管城市房屋安全。
生态环境改善。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6个专项行动。建成蓝天卫士监控高清摄像头88个,建立重点碳排放企业名录,完成市重点碳排放企业碳排放报告编制,预计年均PM2.5浓度下降21%,空气优良天数比达到87.6%。完成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任务6个,建立“千吨万人”水源地水质监测机制,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积极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项目,对全区41个入河排污口进行监督检查,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完成重点行业和农用地涉镉等重金属土壤污染调查工作,实现污染地块有效管控。加强农村环境整治,自然村户改厕4000户,建成18个乡镇改厕服务中心,6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和36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整改任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有效。
乡村振兴提速。整合6.4亿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住脱贫攻坚成果,落实“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制定落实帮扶措施41万余条。坚持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选派232名干部到80个村驻村帮扶。投入约2.6亿元实施产业项目,其中奖补到户产业12675户3380万元。新增小额信贷1463户约6000万元。108家供应商294个消费帮扶重点产品通过国家认定。建成高标准农田67.7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2%。完成自然村通硬化路和联网路建设约159.2公里。成功创建1个森林城镇和24个森林村庄,完成9个省级、8个区级美丽乡村序时建设任务。实施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制定《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方案》,以皖西白鹅及优质水稻为主导产业,投资1.9亿元,推动实施8个园区项目,实现园区综合产值近30亿元。实施徽茶和江淮小龙虾产业集群建设项目,培育千亩蔬菜示范基地2个。
(五)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民生保障有力。投入27.5亿元,稳步推进33项民生工程。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新认定挂牌企业、事业单位见习基地25家,开发公益性岗位354个,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约127万元,新增就业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险持续扩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105.7%。在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全部实现三代社保卡发放工资。组织脱贫稳就业技能培训20期1107人,11家就业帮扶车间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发放城乡低保1.8亿元、优抚定补5417万元、城乡特困7582万元、孤儿生活救助471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1818万元、临时救助205万元。率先在全市开展区级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开通“96336”服务热线,完成5所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提升改造。
社会事业均衡。强力推进10所城区义务段公办学校和18所城区幼儿园建设,新增公办园14所,普惠率83.6%,公办园占比51.3%。持续扩大师资力量,招聘新任中小学教师51名、幼儿教师180名、特岗教师200名。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投入使用,完成27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率达到98%。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和“送戏进万村”3484场、280场。建成应急广播终端1560个,实现“区、乡(镇)、村”三级平台互联互通。龙井沟、九公寨等重点旅游项目不断推进,大别山“红源谷”成效初显,全区累计接待游客量约455万人次。深化医共体建设,实施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百千万”工程,推进和完善智慧医疗系统,电子病历书写率和规范率分别达到99.7%、99.4%。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完成全区10所中医馆年度建设目标。坚持三级包保制度,持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社会治理稳定。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顺利完成建党100周年安保维稳工作。深入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巩固斗争成果,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完善食品、药品溯源流通机制,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力量进一步充实。持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信用修复专项行动,营造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以上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全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一些矛盾和困难依然存在:一是经济综合实力还需加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人均收入偏低,人均GDP低于省平均水平,能耗、融资、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缺乏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二是产业结构还需优化。农业产业化、品牌化水平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工业聚集度不够,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规上服务业数量较少,部分行业存在空白。三是公共服务还需提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仍然存在缺口,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存在差距,群众满意度有待提高。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之年,做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经济基本盘的稳和高质量的进稳经济增长、稳社会基本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加快推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裕安建设步伐。
综合考虑,202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建议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
——到位境内资金增长14%;
——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1%;
——能耗及生态环境指标完成市下达任务。
三、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做强工业经济。聚焦“工业强区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源”的功能定位,做实“积树造林”“梯度培育”等专项行动,壮大“专精特新”企业队伍。持续扩大工业增量,推进产业链接,净增入规企业25家以上,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抓大扶小并重,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对重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力争实现技改投资增长30%。努力构建企业梯度发展格局,推进实施企业上市“雁阵计划”,培育成雁、青雁、雏雁各3家,推动高迪循环园、鸿杰威尔等企业上市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开展“亩均论英雄”“僵尸企业处置”,依法依规推动落后及低效产能退出。持续推进军民融合工作,支持军民融合企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围绕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推深做实“138+N”“6969”工程和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着力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固镇绿色食品加工园和独山现代农业示范区。培育行业带头人300人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7万亩,改造提升20万亩,巩固粮食产能。实施“茶产业振兴计划”,开展茶园高质高效行动,茶园面积不低于20万亩。种植蔬菜34.9万亩,巩固“全国蔬菜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创建成果。种植水果面积12.8万亩,打造5个以上江淮果岭标准化果园,支持桃花仙谷创建省级标准化果园。重点打造石板冲乡中药材产业园、皖西白鹅养殖示范园、狮子岗乡万亩红桃示范园等7个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万亩稻渔(虾)综合种养示范区2个以上。确保生猪生产稳产保供,推动狮豚农牧种猪场、鼎裕生态农业、成兵生猪养殖场等规模猪场建成投产。推进安徽华好阳光奶牛扩群、乳品加工、有机肥生产项目,加快汉妆美谷产业园化妆品生产车间扩建、彩妆防暴车间新建项目建设。
扩大消费体量。优化城乡商业布局,推进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加快商贸流通,培育亿元商贸企业2至3家,5000万以上企业8到10家,加快推进现代化城市商业网点体系建设,重点壮大吾悦广场及已有特色街区消费体量,加快推进六安罍街、文庙·锦成里等区域性商圈开街运营。培育外贸后备队伍,壮大出口企业群体,力争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0家以上,超千万美元企业6家。积极招引瑞赞医药、罗森便利店等项目,扶持远盛商贸、万乘酒店等亿元企业做大做强。鼓励电商产业创新发展方式,抓好电商人才培育,加快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培育网销额超百万元电商企业达500家。
(二)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聚力“双招双引”。围绕“1+1+N”产业体系,推进“1125”工程,加强主导产业项目招引,充分发挥六大产业链推进组作用,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合肥都市圈等重点区域,以“基金+资本+项目”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招引一批能快速引进、快速落地、快速见效的项目。计划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5个,增长18.4%,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0个,增长43%,含10亿元以上项目4个。新引进开工项目41个,增长20.6%;实现境内到位资金120亿元,增长14%;利用外资5816万美元,增长8%。着力优化服务、保障要素,构建产业生态链,打造重点产业链集群,加快推进中南高科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孚能科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亚太机电汽车零部件及工业互联网、德诺智谷中印尼合作创新园等项目落地。
加快项目建设。围绕国家投资导向和支持重点,持续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方面中央预算内资金争取力度。努力在农村生产、交通、水利、文化旅游、林业基础设施五大重点领域,推广一批以工代赈项目。围绕我区“一中心三基地”发展战略定位,发挥我区绿色资源优势,加快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供销体系,提升养老养生产业水平,锚定长三角市场,谋划一批和沪苏浙、合肥都市圈区域合作的现代交通、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红色文旅、养生康养等项目。以“准实细”为要求、投资结构优化为目标,分别编报省、市重点项目109个、145个,年度计划投资114.4亿元、168.6亿元,较去年分别增长25.8%、8.1%。全面落实“四督四保”“五项机制”工作要求,力争意欧斯物流基地、区粮食物流园、新莱机械设备、传羽纳米包装等34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持续推进天通5G软磁新材料、中轩新能源等54个重点项目建设,赤壁路小学、豪世锂电池、陡步河安置小区等14个重大项目竣工。
优化营商环境。对标沪苏浙,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扩大与沪苏浙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覆盖面。落实“四送一服”常态化工作,紧盯企业发展难点、堵点,真心实意为企业排忧解难。组织抓好“税润千企万户行”“万名税干进万企”“百日千万网络招聘”“惠企政策宣讲” “人社政策直通车”等主题活动,编印《一句话政策》,加大政策宣传,保证惠企政策落到实处,着力缓解企业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问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满意度。
(三)着力提升改革创新能力
纵深推进改革。探索“综合窗口”改革,试行“前台综合受理、中台技术支撑、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服务模式。深化“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实现监管信息归集共享,严格落实“红黑名单”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推进联合奖惩机制。推广长三角政务服务地图应用。实现线上办事关联引用、线下办事免交证照的电子证照应用。深化林长制、河(湖)长制改革,全面推进“田长制”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成果,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推动园区转型。紧扣首位和主导产业,夯实高新区工业主阵地基础。持续开展“以升促建”,有序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高新区“长三角园中园”,加强与上海松江区泗泾镇、浙江海宁经开区、合肥高新区等合作共建,承接产业转移。深化与复旦大学宁波院、安大绿色经济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未来科技产业园”,安徽科创大市场六安分市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标准地”建设,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开展亩均效益评价,引导资源向优质企业、项目倾斜。绘制产业链图谱,精准“链”上招商,延链强链,做好“双招双引”,加强项目监管与服务。创新运行模式,设立高新投资公司,实现投融资一体化,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加大对创新研发、智能化改造等传统制造业转型的金融支撑。
加强科创建设。开展招才引智行动,积极引进一批高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为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构建高企培育“梯次队伍”,确保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6家以上。健全企业“小升高”培育全链条,争取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100家以上。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基地,推动“5G+工业互联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导现有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升省级,推进高迪近零能耗集成建筑技术实验室等科创项目建设,支持松羽工程等企业申创市技术创新中心。推动裕科申创省级孵化器,支持春晖孵化器和青网众创空间提档升级至国家级。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争取省重点研发和科技重大专项4个以上。
(四)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提升基础设施。加快推进S437、S244、S428等国省干线项目前期工作,持续抓好G312裕安段快速化、S325、S329等省市项目服务工作,完成裕安大道跨铁桥,景观大道下穿铁路桥、新安至寿春路桥、马园大道等重点项目建设。统筹实施乡村振兴交通项目,完成26公里县乡道路提升工程、13公里建制村双车道、136公里安全防护、97公里村级道路、207公里的养护大中修和25座危桥建设。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裕安第二自来水厂投入使用,加快推进裕安区东北部城乡供水一体化,完成车渡口水库、东淠河治理、汲东干渠裕安段续建配套改造等项目,继续推进东、西汲河治理。推进2.4亿元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裕安段工程建设,实施农村饮水保障工程,农村供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完成棚户区改造1个、老旧小区改造2个,新建安置小区2个约20万平方米、回迁安置2757户。完成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不断提升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整洁、畅通、舒适的人居环境。
筑牢生态屏障。围绕“转型创新、绿色发展”,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加强自然保护地治理,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年平均PM2.5浓度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高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融合促进休闲旅游与特色农业发展,提档升级“一谷一带、一岭一库”绿色平台建设,持续推动省级特色小镇创建。重点推进龙井沟省级森林公园、九公寨生态旅游区、独山红色文旅特色街区、独山抹茶、小驻驾湾、横河岭森林公园、桃花仙谷高标准园及“红源谷”旅游线路等项目建设。计划创建1个森林城镇、18个森林村庄。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紧盯省、市政策动向,制定工作方案,推进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拓展能耗发展空间,推动生产生活绿色转型。
致力乡村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做好“四项机制”工作,持续提升“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水平。深入推进网格化监测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补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等重点,落实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社会帮扶等保障措施,进一步做好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小额信贷、稳岗就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重点工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开展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房屋建设和市政设施调查。继续组织实施2021年度经省政府批准的7个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计划编制分路口镇环城南路以南片区、分路口镇环城南路以北片区、高新区南片区、高新区西片区、江家店镇产业聚集片区、苏埠镇戚桥工业板块片区、苏埠镇传统特色农产品加工片区、苏埠明清老街综合开发片区、新安镇西大街西侧综合开发片区、新安镇工业板块片区、独山镇六安瓜片茶文化体验区、独山镇滨河大道以北综合开发片区、独山镇龙井沟旅游综合开发片区、独山镇抹茶小镇综合开发片区、韩摆渡镇马园路南段综合开发片区、韩摆渡镇挂面小镇片区、徐集镇紫荆花西片区、徐集镇综合开发片区等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
(五)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提升公共服务。抓好疫情防控,落实疫情应急防控各项措施,加快疫苗接种,提高疾病防控和应急能力。建成“裕安圆和远程会诊平台”“裕安太平康复专家互联互通”,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活动,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扩大异地住院直接结算范围,推进长三角地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门诊、住院“双互认”。持续推进文明创建“擂台赛”“交通整治专班”等创新做法,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年度目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深做实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立“两网融合”工作体系。
健全社会保障。抓好“两园一站”创建(青网科技创业园、丁集农民工创业园、常州农民工服务站),提升就业创业工作成效。继续做好全民参保计划各项工作,做到应保尽保,提高社保参保率。完善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制度,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推进社会救助精准认定、公平公正。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落实“双减”政策,推进“四新”课改,完善三大教育集团运营管理模式,协调推进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点规划,提升办学条件水平。
加强社会治理。紧扣党的二十大维稳主线,推进“守护平安”行动,巩固扫黑除恶斗争成果,维护全区社会秩序稳定。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提升全区治安防控智能化水平。全力做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持续推进“1+10+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组织开展重点时段、重点企业、重点部位的安全检查,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全面加强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建设,不断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持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持续开展“深重促”“重畅决”专项行动。持之以恒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营造良好社会信用氛围。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攻坚克难、忠诚履职、奋勇争先,推动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稳中向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秘书处 2022年1月2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