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话民生】轮椅上的“新家”
我叫耿凡阳,我家住在黄小桥保障房,这里是我小小轮椅最安稳的港湾。可曾经,家里的门坎、厨房的台阶、窄小的卫生间,这些地方都像一道道沉默的障碍,固执地横亘在我与自在生活之间。记得第一次回来时,我坐在轮椅上,被那一道小小的门槛挡在门外,只能眼巴巴望着妈妈费力抬起沉重的轮椅,脸颊憋得通红。门槛不高,却像座小山,轻易隔开了我与家的世界。
2020年3月那个日子,妈妈骑电动车载着我,一阵刺耳的声响之后,我的世界便永远被固定在了一方轮椅之上。曾经奔跑跳跃的双腿,如今成了身体沉默的部分,我成了“肢体一级残疾”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仿佛都随之改变了模样——厨房里妈妈忙碌的灶台,对我来说遥不可及;卫生间那个小小的空间,更是艰险得令人却步。妈妈抱着我挪动时,我看见她额头渗出的汗水,也看见她眼里极力掩饰的疲惫,我的心里也仿佛压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然而,城南镇民政办和残联那些穿着白色衬衫、笑容温暖的叔叔阿姨们,好像发现了这块石头。他们来到了我们这间小小的屋子,拿着本子记录,蹲下来仔细打量我的轮椅,又用尺子反复测量着门槛和过道的宽度,跟我妈妈商量着要给我家进行无障碍改造。终于有一天,家里响起了叮叮当当的声音,陌生却带着希望。工人叔叔们忙碌起来,门口的台阶被悄然抹平,一道平缓的坡道从门外延伸到了屋里面,像滑梯一样温柔;家里灰暗的墙壁被刷上了崭新洁白的乳胶漆,老旧电线被拆除,换上了节能灯,屋子里一下亮堂起来,仿佛把阳光都吸了进来;横在屋子中间的马桶被移去了角落,重新铺设的地砖、粉刷的墙壁,卫生间变得宽敞又整洁!
这些细微又深刻的改变,悄然融入我生活的缝隙。如今,清晨的阳光铺满新坡道,我轻轻转动轮椅轮子便能滑入家门,无需再等待妈妈沉重的喘息;厨房里,我坐在轮椅上,视线刚好能落在厨房妈妈翻炒的锅子上,闻着饭菜香,我甚至可以自己尝试着帮妈妈递递盐罐;最安心的是宽敞的卫生间,不论是上厕所还是洗澡,妈妈再也不必佝偻着腰吃力的抱我挪动了。在这琐碎平凡的生活里,我看到妈妈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嘴角也有了笑意。
家,经过那些温暖的双手重新捏塑,不再是一个需要费力挣扎的所在。城南镇民政办和残联的叔叔阿姨们,你们送来的不仅是水泥、瓷砖和金属扶手,更是为我困在轮椅上的童年,重新打开了一扇扇通往烟火日常的小门。坡道很平,扶手很稳,我稳稳坐在轮椅上,小小的天地便开阔了起来。(裕安区城南镇 鲍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