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话民生】法援护农情,土地生金暖民心

【字体: 【编辑日期:2025-04-18 08:44】 【来源:裕安区司法局】 【阅读:

我叫黄家国,今年62岁,是分路口镇分路口村的老庄稼把式。五年前我把家里6亩承包地流转给了本村种植大户何某,当时签合同时说好每亩每年租金300元,可这都五年多了,租金一分钱都没涨过!去年村里人都在传他家水稻亩产都达到1400多斤了,粮价也翻着跟头涨,可我们这些老农民攥着发黄的合同本,硬是没沾到半点实惠。

眼瞅着镇上其他村的地租都涨到五六百了,我揣着合同去找何某商量:“何老板,现在种地效益这么好,能不能给我们加点租金?”可人家眼皮都不抬:“白纸黑字写着呢,合同期十年不变!”后来我又带着几个老伙计连着跑了三四趟,每次都被合同本挡了回来,有个老哥子气得直跺脚:“这合同怕是把我们坑进死胡同了!”

正发愁时,村头公告栏的“法治带头人”信息让我眼前一亮。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村法律援助工作室,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了我:“黄叔,‘乡村振兴 法治护航’,专门解决咱农民土地流转里的揪心事。”

在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人员拿着我们的合同仔细端详:“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流转价款应当参考市场行情适时调整。虽然合同约定十年期,但粮食连年丰收、物价持续上涨,属于法律规定的‘情势变更’情形。”

何某起初梗着脖子不认账:“合同就是铁律!”镇法律援助工作站不急不躁摆事实:“老何你看,五年前柴油价格才5块多,现在都破8块了;人工费从每天80涨到150。要是按老价钱,乡亲们实际收益年年缩水,这不符合中央‘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的精神啊。”说着掏出计算器啪啪一按:“按现在粮价,你这1400斤稻子毛收入少说2000块,除去成本......”

眼看何某态度松动,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人员也递上调解方案:“我们测算过,参照物价指数和周边行情,建议调整到每亩500元,对之前五年差额部分分期补足。”

经过三天两头地磨嘴皮子,何某终于在补充协议上按了手印。当第一笔补发的1200元租金打到卡上时,我的手直哆嗦。更暖心的是,镇法律援助工作站还帮我们在新合同里加了“租金随粮价浮动“条款,工作人员拍着胸脯说:”往后每三年重新评估,再不用求爷爷告奶奶了!”

民生工程真是把金钥匙,既守住了契约精神,又解开了合同的老疙瘩。要我说,这法律阳光照到田埂上,撂荒的土地都能长出金穗穗!(裕安区司法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