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招工服务工作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12-16 17:30 信息来源:六安市人社局 点击数:

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人事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六安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服务保障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巩固扩大“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活动成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现就进一步做好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招工服务工作通知如下:

一、摸清人力资源供求状况

(一)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缺工企业岗位需求清单。建立健全缺工企业动态监控制度,对缺工企业实施分级监测登记,及时掌握企业缺工人数、工种及工资待遇情况。各县区要深入园区企业,全面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主动收集“三重一创”、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等重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项目岗位供需信息,及时掌握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用工计划和缺工情况,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岗位需求清单。

(二)健全劳动者就业需求清单。进一步推深做实“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工程,动态完善人力资源库,摸清劳动者就业意愿、技能水平等基本情况,了解个性化需求,建立劳动者就业需求清单。对于重点帮扶群体,按照一人一策制定就业帮扶计划,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提高就业意愿与岗位要求匹配度。

二、优化企业就业环境

(三)开展企业用工法规宣讲活动。要深入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园区,常态化开展企业用工法规、政策宣讲,全面宣传解读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推介,采取专家解读、政策问答、在线访谈等多种形式,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主流媒体,对劳动就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就业优惠政策开展宣传解读,引导企业依法用工。

(四)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供给。支持AA级以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各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免费提供必要的办公、招聘场地开展公益性招聘活动的,按规定给予奖补。发挥“人社服务专员”作用,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重点招商企业、返乡创业企业、大型用工企业提供用工服务、社会保险、政策对接等服务,帮助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三、加强技能人才培育

(五)扩大技能人才供给。鼓励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重点产业企业,加大紧缺工种技能人才订单、定向培养力度,按规定给予培养补助,引导新成长劳动力在市内就业。加强技工院校承载能力建设,发挥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 做到“学校像工厂、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

(六)发挥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开展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和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增强员工岗位适应能力。积极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梯度培育,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建设、申报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达到标准的给予建设补助,并根据工作成果给予推荐提级和后续支持。

(七)支持企业高技能人才引进。企业引进急需紧缺高级技师、技师,按规定给予被引进人相应补助引进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队选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选手,按规定给予企业引才补助。

四、优化求职用工供需对接

(八)优化线上求职招聘平台。依托“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平台和各级公共招聘网,结合“三公里”就业圈试点建设,开设新能源汽车产业板块。按地区及时发布缺工企业岗位需求清单,拓展“互联网+用工服务”渠道,开设抖音带岗,广泛发布各类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扩大岗位知晓范围。

(九)搭建线下求职招聘平台。常态化开展“2+N”线下招聘活动,增加招聘频次,着力打造“周三招工、周六招才”就业招聘。常态化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场招聘会以及小型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招聘会,精准搭建线下招聘对接平台。创新“公共人力资源市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模式,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在完成日常招聘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免费向具有诚信等级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放,提供免费的常态化招聘求职服务。

()建立“两个包保”责任制。各县区要健全“两个清单”,建立“两个包保”责任制。对梳理出的“招工难”企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实行市、县两级包保责任。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持续跟踪提供精准服务。对部分“就业难”的劳动者,实行县、乡镇(街道)两级包保责任制,更新实名制数据库,开展“一对一”实名制帮扶,多措并举,在劳动者不挑不拣的情况下,一周之内帮扶就业。

五、提升服务企业发展水平

(十一)健全区域性劳务对接机制。结合“接您回家”“春风行动”等公共服务活动,依托“鸿雁回归”服务站、农民工工作站、人才协会、创业者协会等各类机构,吸引在外人才回乡就业。集中组织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赴外地、校园开展现场招聘活动,引导在外人员返乡市就业创业。

(十二)超前谋划重点建设项目人力资源需求。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机构积极参与重点建设项目人力资源需求情况的分析评估,增强对重大项目人力资源保障的同步性和及时性,在企业正式用工之前,提早做好供需对接各项准备,提前做好企业用工储备工作。

(十三)落实招工用工服务政策。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小微企业就业补贴政策,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小微企业就业。加强充分就业社区建设,促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精准对接。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重点产业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的,按规定给予企业社会保险补贴。

(十四)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各级人社部门要深入研究并积极向政府汇报“招工难”的原因及对策,推动进一步压实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企业、学校、政府部门和工会等群团组织的责任。指导开发区(产业园区)针对新时代员工特点,完善公共交通、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指导企业提高薪资市场化竞争力,建立学历、职称、技能等级与工资待遇挂钩机制,拓展员工成长空间,自觉遵照《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定,不损害职工权益,不伤害职工感情;督促职业院校建立健全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全过程加强学生本地实习、本地就业的组织和引导。

 

 

六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12月15日 



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招工服务工作的通知.doc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