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文件】中共六安市裕安区委办公室 六安市裕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裕安区先进制造业强区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中共六安市裕安区委办公室 六安市裕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裕安区先进制造业强区建设
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高新区工委和管委,区直有关单位:
《裕安区先进制造业强区建设实施意见》已经区政府常务会、区委常委会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六安市裕安区委办公室
六安市裕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8月5日
裕安区先进制造业强区建设实施意见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先进制造业强区建设步伐,围绕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要求,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合肥都市圈产业协同新格局,瞄准先进制造业布局调整契机,紧抓重大发展机遇,增强产业的关联度和融合度,提升我区制造业的配套、协同和服务,加快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我区先进制造业在全省地位稳步提升,打造合肥都市圈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
二、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末,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次进入全市前列,全区制造业发展水平在全省实现争先进位。
——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力争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力争到2025年打造节能环保(含新能源、新材料)100亿级产业1个、装备制造(含汽车零部件)50亿级产业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35%;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扎实推进“以升促建”,高新区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力争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取得实质性突破。
——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力争达到30%的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亿元制造业企业总数达到100家。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落实《关于创建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要求,结合“四送一服”“双招双引”工作机制,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工、土地等方面难题,加强要素保障。对标《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2022版)》要求,改作风办实事,力争“四最”营商环境建设考核位于全市前列。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企业扶优育强行动。大力培育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鼓励招商新落地项目月度上规,兑现新增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财政奖励,年均新增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36家以上,年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8家以上。加快“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每年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左右,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左右。“十四五”期间力争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3家,争取实现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零的突破。实施上市企业“雁阵计划”,重点辅导一批“青雁”企业,加快上市工作进度,争取2023年企业提交上市申请。重点打造一批“雏雁”企业,推动更多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力争2025年末全区主板上市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突出招大引强,每年新引进亿元制造业项目40个以上。积极引进行业龙头型、总部型企业等落户我区。(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区统计局、区财政局、区招商中心、区科技局、区人社局、区市场监管局、高新区,排名第一的单位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实施优势产业壮大行动。全区以六大产业链推进组、高新区及其3个“科创飞地”招商小组、4个驻外招商组、12个区直部门和6个重点乡镇为主体,高质高效开展“双招双引”工作。结合新兴产业现状及招商重点、主攻区域、目标企业等编印《全区“双招双引”招商指南》,深入推进“双招双引”,坚持锻长板和补短板并举,促进固链补链延链强链,着力培育优势产业。突出节能环保(含新能源、新材料)首位产业和装备制造(含汽车零部件)主导产业,梳理“头部企业”“链主企业”以及“专精特新”目标企业名录,绘制《全区产业链招商图谱》,实施精准招商。大力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羽绒羽毛、纺织服装、渔网具、传统建材、特色农产品等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延伸。支持丁集婚纱礼服、固镇羽绒羽毛、新安羽毛球、苏埠绳网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每年引导不少于10家传统产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改扩建或“零增地”技改,持续巩固乡镇特色传统产业集群优势。(责任单位:区招商中心、区发改委、区经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住建局、区科技局、高新区,有关乡镇)
(三)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省级、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向国家级和省级迈进,力争裕科孵化器2023年实现省级孵化器认定。指导春晖孵化器加快“腾笼换鸟”,提档升级,力争2025年实现国家级孵化器认定,支持青网众创空间和青网科技园孵化器加快发展。
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创建省重点实验室。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围绕重点产业开展产业体系研究,梳理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清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出链条中关键环节技术需求,制定核心技术攻关目录,力争每年新认定省级“首台套”装备1件以上。结合每年开展的企业家培训,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引导,积极动员节能环保(含新能源、新材料)首位产业的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联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为创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打牢基础。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工作机制,分类建立增量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台账,通过专业机构政策辅导和跟踪服务,促使创新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达到高新区技术企业标准,加快催生“瞪羚”和“独角兽”企业。构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梯队,力争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2022年突破74家,2025年达到120家。(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发改委、区经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财政局、高新区)
(四)实施数字赋能行动。深入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每年滚动实施技改项目不少于40个,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改扩建厂房、新增生产性设备等给予一定奖励补贴,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点”上大力推广工业机器人应用,积极组织申报省级制造强省机器换人专项补助;“线”上打造数字化车间,力争每年新认定省级数字化车间1家以上;“面”上培育智能工厂,力争2025年前全区省级智能工厂实现零的突破。积极推广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特色型数字化解决方案,引导企业“上云上平台”提质扩面,每年组织运营商或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培训,加强云资源运用宣传和深度对接,引导重点企业加快5G运用,每年打造3-5家以上“5G+工业互联网”典型示范应用企业。(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区数管局、区科技局、区财政局、高新区)
(五)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打造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优势,以标准抢占行业话语权,支持企业参与修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完善以“定标率、贯标率、达标率、首检合格率”为基础的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区标准化示范企业总数突破4家。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广精益生产、卓越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支持申报市政府质量奖,打造制造业质量标杆企业。加快工业设计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企业由“制造+产品”向“制造+产品+服务”转变,不断提升企业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力争每年新认定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各1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引入柔性定制、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争取到2025年全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继续实施工业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力争每年培育省市级“三品”示范企业1家,新认定安徽工业精品1件以上。(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发改委、区经信局、区商务局、高新区)
(六)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能效约束,积极推进天然气、热蒸气等清洁化改造,实现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明显成效,每年要确保完成市下达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能耗任务。推介先进技术、推广装备产品,实施重点项目、培育服务公司,提升绿色低碳技术、产品、装备和服务供给能力,力争每年3家企业(项目)列入省级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百”专项行动计划。全面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力争全区省级绿色工厂2025年前实现零的突破。(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经信局、区生态环境分局、高新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先进制造业强区建设领导小组(附件1),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相关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统筹全区先进制造业强区和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工作,聚焦任务目标,强化部门联动,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重大事项和工作安排,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经信局。各有关乡镇、高新区和区直有关单位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强区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强化赶超发展、争先创优意识,明确目标,强化举措,压实责任,把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要素保障。依法依规推动土地、资金、政策向优质企业、产业、园区“三集中”,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企业和项目获得最优质的资源要素保障。高新区要实施工业用地控制线管理,要盘活腾出存量工业用地,用于可持续发展。借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投资基金和涉企政策专项资金作用,支持制造业集群发展。稳定财政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集中资金,强化政策集成,优化使用方向,采取股权投资、融资担保、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推行“亩均论英雄”改革,依法依规差异化使用财税、金融、用地、用能等支持政策,不断提高支持企业发展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优化营商环境。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建强工作推进机制。坚决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严重破坏营商环境行为。及时宣传先进,通报负面典型,营造浓厚的营商氛围。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的若干举措》(皖发〔2022〕7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创建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皖发〔2022〕8号),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帮助企业降本增效、降压减负。贯彻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常态化开展中小企业账款清欠工作。深化简政放权,全面推进“放管服”“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完善7×24小时“不打烊”服务机制,提升政务分中心功能,落实企业评窗口(部门)、社会评(基层)站所常态化机制,全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四)加强考核督导。明确先进制造业强区建设2022年的主要目标和“十四五”期间预期指标(附件2),围绕目标任务,健全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和重点工作调度机制,明确工业经济指标“一把手”负责制,月监测、月排序、月通报,用好考核“指挥棒”,奋力实现全区制造业发展争先进位。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细化工作措施,压实工作责任,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区委督查办要加强对各项工作落实的监督检查,确保任务落实落地。
附件:1.区先进制造业强区建设领导小组
2.先进制造业强区任务分解表
附件1
区先进制造业强区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董永来 区委书记
仰玉晶 区委副书记、区长
副组长:周泽道 区委副书记
罗伟伟 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
赵德军 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
刘俊青 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
刘 挺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 健 区政府副区长
罗 荣 区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
姜文龙 高新区党工委第一书记、管委会主任
成员: 马昌林 区委办公室主任
王思云 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凤 鹏 区委督查办主任
洪绍余 区发改委主任
陈永华 区科技局局长
聂云滨 区经信局局长
许 杲 区民政局局长
潘俊贵 区财政局局长
鹄 志 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区人社局局长
孙 林 区自然资源局局长
张富恩 区住建局局长
郑昌盛 区农业农村局局长
魏启明 区商务局局长
陈善友 区市场监管局局长
胡千里 区统计局局长
程永志 区数管局党组书记
刘 铭 区招商中心主任
徐祖明 区生态环境分局局长
胡升阳 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经信局,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聂云滨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附件2
先进制造业强区任务分解表
序号 |
指标类型 |
“十四五”全省目标 |
2022年全区 目标 |
“十四五”全区 目标 |
1 |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0% |
16% |
25%(争取30%) |
2 |
工业技改投资增速 |
年均10% |
30% |
年均20% |
4 |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总数 |
26000家 左右 |
200家 |
300家 |
5 |
规模以上亿元制造业企业总数 |
/ |
55家 |
100家 |
6 |
高新技术企业总数 |
21000家左右 |
74家 |
120家 |
7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
/ |
30% |
35% |
8 |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 |
突破2% |
1.4% |
2% |
中共六安市裕安区委办公室 2022年8月5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