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外资】裕安区推行“六定”举措  织密帮扶项目联农带农保障网

发布日期:2023-11-15 08:52 信息来源:裕安区乡村振兴局 点击数:

近年来,裕安区围绕破解联带主体不够强、帮扶项目不够优、联带机制不够紧等难题,着力在培强联农带农主体提升带动力、谋划优质高效项目提升承载力、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升约束力等方面动脑筋、想办法,实行“六定”举措联动,不断提升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成效。

一、主体认定,培强联农带农队伍。培育认定产业发展带头人。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培育1批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推行规模经营、主体经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3种经营模式,发展壮大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8大特色主导产业,促进N种特色产业竞相发展),强化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和认定,开展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农业科技人才、乡村创业创新人才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支撑乡村产业发展。截至10月底,共培育认定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4069名、高素质农民5352名。培优扶强产业帮扶主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四带一自”产业帮扶主体,助推乡村发展和建设,全区554个产业帮扶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务工就业、订单收购、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共带动5354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增收。

二、项目谋定,提升联农带农能力。谋优特色项目。立足粮食主导产业和皖西白鹅、六安瓜片、水果、蔬菜、小龙虾“2+3”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强镇融合发展、优势产业基地规模化发展、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等方面,共谋划就业承载力、发展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80个、4.74亿元。严格申报程序。坚持“村级申报、乡镇初审、主管部门审核、区领导小组审定”,到村项目均由村“两委”根据资源禀赋和发展需要提出,经过群众评议和公示公告,确保项目谋划与群众需求充分结合。2022年,全区帮扶项目带动群众发展生产6733户、直接务工5473人、实现资产收益7599户、救助帮扶6582户。

三、绩效设定,明确联农带农目标。严格绩效管理。出台《关于做好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绩效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绩效目标设定、审核批复、运行监控等,指导项目实施单位科学编制绩效目标,加强对联农带农机制和预期成效的审核。对没有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和明确成效的项目,不予纳入项目库管理;对未建立联农带农机制的经营性帮扶项目,不审批实施计划。压实监管责任。明确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加强对绩效目标特别是联农带农机制落实情况的监管,及时发现、解决存在问题,确保带动效果。今年共实施产业项目51个2.1亿元,预计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87万元,带动583人务工就业。

四、合同约定,保障联农带农成效。统一租赁合同。制定《经营性扶贫(衔接)项目资产租赁合同》制式文本,把租赁资产内容、租赁期限、租金及支付方式、联农带农机制、违约责任等列为制式条款,并对联农带农约定情况进行细化,在合同中列出发展生产、务工就业、资产收益、救助帮扶4种利益联结方式,由合同双方商谈约定。规范租赁行为。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经营性扶贫(衔接)项目资产租赁合同的通知》,明确要求资产由非资产权属单位租赁经营的,资产权属单位均须与经营主体签订租赁合同,已签订合同不符合制式文本内容要求的重新签订或签订补充协议,确保能够有效联农带农。

五、收益绑定,激励联农带农主体。项目租赁收益与联农带农效果挂钩。根据经营主体带动村集体和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数量及效果等情况,动态确定项目收益率,对带动人数多、带动效果好的经营主体给予奖励或降低收益率,有效增强经营主体主动联农带农的积极性。项目安排与联农带农效果挂钩。对落实联农带农责任强、效果好的经营主体,按照“帮扶产业巩固一批、提升一批、盘活一批、另起炉灶一批”要求,在后期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支持经营主体巩固提升发展。比如,2022年投入1600万元衔接资金实施的徐集镇紫荆花小镇智慧农业园联农带农成效明显,今年追加投入1900万元支持发展壮大。

六、督考评定,压实联农带农责任。实行季度调度。每季度按照省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调度指标体系,对联农带农机制涉及重点工作、重要任务的指标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监测预警,及时掌握解决存在问题。纳入“赛马”评比。将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情况纳入全区乡村振兴争先创优“赛马”机制,每季度对乡镇评价赋分,作为季度工作评议会通报内容。强化年度考核。将联农带农机制落实情况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年度考评,压实部门和乡村工作责任,不断完善带得准、带得稳、带得久的长效联农带农机制。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