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安区罗集乡储渡村:昔日“大水窝” 今日“小金巢”
位于西汲河旁的罗集乡储渡村,由于地势低洼,是汲河岸边有名的“大水窝”,每年雨季,一遇大水,村里的农田就会被淹泡在水中,收成难保。近年来,在区、乡脱贫攻坚政策支持下,储渡村两委立足村情实际,大力发展“虾稻共养”,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昔日的“大水窝”变成了群众增收的“小金巢”。
天气变热,小龙虾开始出穴觅食,新一年的收购捕捞期也随之而来。在罗集乡储渡村,“虾稻共养”农户雷清松一想到丰收在望,脸上便洋溢起幸福的笑容。“虾稻共养”,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稻田里养虾,虾吃昆虫,粪便还田,全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绿色稻能卖出好价格,小龙虾备受市场欢迎,另外还有泥鳅、黄鳝、鱼等其他水产品。作为罗集乡最早开始“虾稻共养”的村,储渡村的小龙虾产业发展较快,拥有靠近西汲河的优越地理位置 ,河水很清,养出来的虾也很干净,品质又好,都是皮薄肉多的青皮虾,市场价格也较高。
雷师傅从事稻虾共养三年了,这期间从本村流转了200余亩土地从事稻虾综合种养。“每亩产量不低于一千斤,价格大约10块钱一斤,因为虾稻共养,年头收的稻够田租了,虾钱就是净赚的。”雷清松介绍。除了稻虾养殖,雷师傅还在积极探索其他水产品种养殖,如今他正准备发展水芹菜种植。他说:“水芹菜正在育苗,它的亩产高,一年三季,要是田好亩产能达到三四千斤。”雷清松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2014年储渡村被确定为深度贫困村,由于地处淠河水系末端,旱涝频繁,农业生产稳定性差,效率低,加之村级组织战斗力弱,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传统的种植结构、粗放的经营管理、持续不断的旱涝灾害、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阻碍了储渡村的产业转型与群众的脱贫致富。
为发展特色产业,打赢脱贫攻坚战,储渡村两委因地制宜,推动产业转型,通过整合高标准农田,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群众的种田积极性,奠定了产业扶贫的良好基础。自2018年以来,凭着紧靠西汲河的水域地理优势,3000亩的龙虾养殖基地翻开了全村户脱贫、村出列的增收新篇章。截至2020年底,共有12个大户作为主体发展“稻虾共养”,转化和吸纳了60多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下一步我们将探索农超对接、淘宝商务、农旅体验等销售模式,延伸产业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储渡村的乡村振兴打好基础。”储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成旺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