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逐梦新征程
——六安市裕安区倾心为老助老点亮老年教育新篇章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10月25日下午,重阳节前夕,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三馆一中心”大会堂内灯火璀璨、掌声如潮,“党建引领 逐梦新程”裕安区老年教育成果展示暨老年大学第二届校园文化节汇报演出在此圆满收官。这场汇聚400余名老年学员、呈现16个精品节目的文化盛宴,既是裕安区老年教育成果的集中呈现,更以“银龄逐梦”的鲜活姿态,勾勒出党建引领下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人图景。
从“课堂”到“舞台”,银龄学员演绎别样芳华。“年龄绝非追梦的枷锁,在这里,我们寻得了人生的第二舞台!”时装模特班学员黄求芝在表演《牛仔芳华》后激动地说道。在舞台上,银发学员们自信地展示着他们的风采,无论是身着牛仔装的走秀,还是演绎庐剧《水袖凝香,雅韵流芳》,都让非遗文化在老有所学中焕发新意。特别是合唱队,他们以荣获全省中老年合唱大赛二等奖的曲目《莫尼山》《祖国不会忘记》等,用满腔热忱传递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展现了老年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此次演出的16个节目,既有来自区老年大学器乐、朗诵、舞蹈等班级的教学成果,也包含西市街道、丁集镇、苏埠镇等6个乡镇街老年学校的特色节目。从反映老年教育民生需求的小品《我要上老年学校》,到传承红色基因的歌伴舞《映山红》,再到弘扬传统美德的音乐快板《勤俭节约》,节目题材丰富多样,涵盖文化传承、民生关注、精神弘扬等多个维度,生动诠释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深刻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参演学员中既有年过七旬仍坚持学习的“老学员”,也有刚加入老年学校的“新面孔”,“以前总觉得退休后生活单调,来到老年大学学舞蹈、练合唱,不仅结交了朋友,还登上了这么大的舞台,日子过得比年轻时还充实!”舞蹈《高粱红了》表演者石丽丽的这番话,道出了众多学员的心声。

从“三级网络”到“多元融合”,党建赋能老年教育提质增效。“截至目前,裕安区已建成覆盖‘区—乡—村’的老年教育网络,全区老年大学(学校)达320所,在校学员突破5.84万人。”活动现场,主持人介绍的一组数据,成为本次成果展示的坚实注脚。

近年来,裕安区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推动老年教育模式创新,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实现了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转变。例如,裕安区老年大学通过成立功能型党委、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及开展“智慧助老”行动,提升了老年教育质量,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硬件建设方面,固镇镇投入40万元对文化站进行改造,精心打造优质学习空间;与此同时,丁集镇、苏埠镇的老年学校也先后荣获省级示范校称号;在师资保障层面,近百名专业教师纷纷入驻,其中首批84名教师顺利通过了区教师发展中心的专业培训;《庐剧教学》《老年影友轻松学后期》等一批全国获奖精品课程,利用区老年教育网络资源平台为基层提供优质课程资源;在服务延伸方面,“银龄先锋”志愿服务队三年内开展了超过300场活动,服务群众累计超过万人次,成功构建了“党建+教学+志愿服务”的多元融合模式。
不仅要让老年人“学得好”,更要助力他们“活得精彩”。裕安区老年大学坚持以学员为中心的办学思路,学校开设121个班级,涵盖17个专业,满足学员多样化学习需求,同时依托教学成果展示、校园文化节等活动,为学员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老年教育真正成为点亮银龄生活的“阳光工程”。

从“民生答卷”到“时代命题”,老年教育书写幸福晚年新篇章。“这场演出不仅是一次文化展示,更是裕安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生动实践。”莅临现场的相关负责人评价道。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教育已成为事关民生福祉、社会和谐的重要议题。裕安区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拓宽老年教育路径,优化资源供给,让更多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
演出落幕后,众多观众纷纷表示,他们被银龄学员的热情与活力深深触动。“看到他们在舞台上自信绽放,我对退休生活也满怀憧憬,以后一定要报名老年大学,学些自己喜欢的东西!”现场一位年轻观众激动地说。

站在新的起点,裕安区将持续高举“党建引领”旗帜,秉持“弘德尚学,康乐有为”的宗旨,推动老年教育“学、乐、为”深度融合发展,努力将老年大学打造成皖西乃至全省、全国老年教育的璀璨名片,助力更多银龄朋友在逐梦新程中续写辉煌篇章。(邓元生 胡多明)
政府部门
皖公网安备 34150202000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