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引领提素养 教学赋能践“双减”
——雷锋路小学开展2025年春学期语数第二轮教研活动
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深化2022年版新课标实践,4月2日至3日,六安市裕安区雷锋路小学组织开展了2025年春学期语数第二轮教研活动。本轮教研活动以“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核心素养培养”为主题,展现了学校在“双减”背景下践行新课标的阶段性成果。校本部与南校区全体语文、数学教师分别参加了所在学科的听课议课活动,通过课例研讨与评课交流,探索减负增效的课堂新路径。
4月2日下午,凌玲玲老师执教三年级语文《纸的发明》第一课时,副校长吴晓荣、教科室主任施光宏全程参与。课堂以“文化自信”目标为引领,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元主题,通过龟甲、竹简等实物图片导入,引导学生梳理造纸术发展脉络,感悟古人智慧。同时,以“保、存、验”等生字为支点,结合语境辨析多音字,实现语言积累与文化浸润。教学中,凌玲玲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通过默读圈画时间轴、小组研讨发明历程、情境化书写等活动,既落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要求,又以趣味化设计减轻机械训练负担,充分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
评课环节,各年级教师充分肯定了课堂“以文化人、以学定教"的设计亮点,并就如何紧扣“双线”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展开讨论。吴晓荣总结指出:“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需强化单元整体意识,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提升思维品质。‘双减’不是降低标准,而是通过课堂提质实现减负增效。”
4月3日下午,数学组罗冉老师执教《“重复”的奥妙》一课,校党委书记华劲松、教导处主任鲍传波全程参与。课堂以蒙古族那达慕节场景为情境导入,借助多媒体呈现生活化素材,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教学紧扣数学核心素养,设计“观察规律—多元表征—应用迁移”三大进阶环节,引导学生从主题图中发现规律,鼓励用实物图、文字、符号等方式多样化表达,并结合生活实例解决问题。在“规律表征”环节中,教师预留充足时间供学生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通过组内交流优化表达方式,教师适时点拨,强化符号意识与抽象思维。整堂课融合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凸显数学符号的简洁性与普适性,生动诠释“轻负高质”的教学追求。
评课过程中,观摩教师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既点明本节课的教学亮点,又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改进建议。华劲松充分肯定罗冉的教学设计,指出其严格遵循新课标要求,目标明确、环节清晰、语言精准,充分体现“教—学—评”一致性。他指出,“双减”政策下,教师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课堂结构,通过情境化、活动化的设计,让学生在深度参与中实现思维进阶,真正做到“减量不减质,减负更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