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件】关于报送《裕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打算》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4-11-29 16:14 来源:裕安区市场监管局 阅读: 字体:[ 大 ] [ 中 ] [ 小 ]

裕市监办〔2024140

 

区政府办

现将《裕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打算》随文报送,请审阅。

 

 

 

裕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41129  


裕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年工作总结

2025年工作打算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市场监管局的精心指导下,裕安区市场监管局锐意进取、努力奋进,在守护安全底线上稳扎稳打,在优化营商环境上走深走实,在助力产业发展上见行见效,在维护市场秩序上敢为善为,着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年初,知识产权、食品药品抽检、药品安全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执法稽查、消费维权、信息宣传等7项工作被市局予以通报表彰。

一、2024年总结

(一)严防风险、严守底线,强化安全监管彰显新担当

推动食品安全整体提升。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党政同责。区、乡、村1396名包保干部包保督导9484户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及时补录系统、维护数据7800余条。开展食品安全“两个责任”系统网上巡查,运用“三书一函”督促整改。截至1129日,开展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抽检1799批次,完成检测1595批次,不合格62批次。推进“食安安徽”品牌建设,全年指导16家企业完成首批次申报工作。落实民生实事,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民生实事,超额完成专项抽检任务582批次。组织开展“食安名坊”培育行动,全年培育完成2家。开展食品安全“百千万”工程暨食品安全知识进养老机构村(居)、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

提高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加大重点品种的检查力度,开展药品经营和使用环节专项检查、药品网络销售环节集中治理、“药品安全春风行动”、“药安乡村”2024专项稽查等行动。今年以来已检查药品零售企业369家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457家次,医疗机构225家次,化妆品经营单位243家次,责令相关单位整改134家次。建立并销号风险清单32条,受理药品投诉举报96件,完成486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监管风险分级。立案查处药械化领域违法违规案件122起,移送公安部门案件11起。上报药品不良反应1862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444例,化妆品不良反应286例。

织密特种设备防护网络。结合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开展各项专项行动,对电梯、气瓶、叉车、起重机械等各项特种设备进行排查。督促华燃燃气问题整改,依法强力推进压力管道定期检验工作。完成老旧电梯安全评估55台,申报超长期国债项目电梯55台,已完成电梯更新1台,正在更新1台。今年以来,共检查单位1148家,检查设备5237台,发现安全隐患问题185个,下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138份,立案31件,结案42件,罚没款52.29万元。共收到省特检院、市特检中心反馈的特种设备检验意见通知书120件、市局交办件37件、区安委会交办件6件,已全部办结完毕,办结率100%

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管控举措对电动自行车、燃气灶具及相关配件、儿童和学生用品、消防产品等开展质量专项整治行动,推动企业配备质量管理人员、建立风险管理清单,及时录入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信息平台开展液化石油气和燃气器具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交叉互查行动。开展2024年度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共涉及37个种类147组产品,产品已全部检出,其中不合格11组,不合格发现率7.4%。全年共查办产品质量案件48起,结案29起,案值30.39万元,罚没款17万元。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以约谈、上门普法、微信群等形式开展电动自行车有关新标准的宣贯工作。

(二)深化改革、优化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展现新作为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开展建设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区)改革试点工作(全省仅广德市、裕安区两个试点),印发《裕安区推动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意见》。推行政务服务“容缺办”,为企业提供上门政策咨询、帮办代办、证前指导等服务。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持续推进“证照并销”和“一屏注销”。开展个体工商户强制注销试点工作,对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进行强制注销。截至目前,全区新增经营主体13198户,其中新增企业443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1户,个体工商户8825户,“个转企”100余户,注销企业3908户、个体工商户7070户、合作社54户。办结行政许可业务4749件,其中食品许可业务2504件、特种设备许可业务1989件、药品许可业务256件。

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积极培育商标专利、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做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与公安、法院、检察院建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和纠纷诉调对接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引导皖西学院申报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锦绣双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申报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截至9月,全区专利授权总量104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5件,商标注册数1439件,有效商标注册数15331件,有效商标注册数目前位居全市第一。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共49笔,质押融资金额共2.71亿元。培育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6家,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化试点企业(贯标企业)5家。查办商标侵权案件22件,地理标志案件4件,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2件,查处违法广告案件38件。

深化信用体系建设。印发2024年度“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计划,已完成79项任务,累计检查企业563家。开展信用助企行活动,指导33户经营主体按照《经营主体信用合规建设指南》安徽省地方标准加强信用合规建设,强化经营主体信用培育。全区设立12“信用修复驿站”,构建快捷信用监管模式。推进“互联网+监管”工作,认领117项监管事项,根据要求将行政检查、行政执法结果对外公示。做好企业列入、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工作。开展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工作,立案查处2件。申报六安长城钢结构有限公司为“小个专”党组织示范点。

(三)质量支撑、标准引领,助力产业升级实现新提升

发挥质量有力支撑。开展产业链质量调研、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帮助4家企业主动开展缺陷召回工作,上报4条缺陷消费品线索。制定《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区域试点实施方案》,组织40余家中小微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开展业务培训。对区域内获认证企业及其发证机构开展自愿性认证监督检查。开展CCC认证的政策宣贯、儿童玩具等3C产品专项监督检查、强制性产品认证生产企业质量帮扶。

强化标准计量引领。强化民生领域计量监管。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活动、10家经营单位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开展电子计价秤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不合格电子计价秤15台、立案9件。开展能源计量审查、“两新”标准提升行动、有关强制性标准宣贯。推进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建设。支持和引导辖区企事业单位参与标准研制和标准化活动,1项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验收,2项市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在建设中,参与多项省、市地方标准制定工作。

(四)高标治理、高效维权,规范市场秩序焕发新气象

强化网络监管。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加强网络平台管理。提升网络市场主体数据质量,“守合同重信用”活动、重要集中促销时间节点专项监测、2024网络市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专项行动以及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网络条线专项整治工作。集中开展全区市场监管系统直播电商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行动,从严查处直播电商平台违法行为。共立案查处网络案件27件。

统筹执法稽查工作。开展民生领域“铁拳”行动、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专项执法等。全年共审查规范性文件8件。持续开展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推进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医疗卫生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整治行动。建立规范商业贿赂案件线索移送、案件会商、查办行为的工作联系机制。组织开展综合执法业务技能大比武、学法课堂、执法办案沙龙活动,创立《执法办案动态简刊》,做好行政司法衔接工作。规范扣押、没收物品管理。

加强价格监管。加强民生领域价格收费监管。共查处涉及教育部门、自来水厂、物业等违规违法收费行为9起,罚款174万余元。持续加强节假日,中高考等重要时段价格监管。对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进行检查。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发现3家公墓涉嫌存在价格违法行为,均已立案办理中。

强化市场监管。开展民生领域“小切口”专项整治工作,先后开展预付式消费重点行业专项联合整治、过期变质食品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野生动物市场监管。开展市场监管领域“清风行动2024”专项行动。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执法行动,累计检查生产经营商家100家次,发放一封信200余份。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促进合同公平。做好“扫黄打非”工作,开展“清源”“固边”“净网”“护苗”等专项行动。

畅通消费投诉。围绕“激发消费活力”消费维权年主题,组织开展“3.15”系列主题活动,以投诉举报受理办理、放心消费创建、消费投诉线上处理(ODR)等为手段,构建消费协同共治。2024年至今,我局1231512345平台分别办结各类消费者投诉、举报、咨询单6197件、5249件。办理信访案件39件。全年ODR企业新增4家,ODR单位办结率100%

回应重点关切。积极配合区人大常委会、区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做好陈善友同志履职评议、陈善友同志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等。持续做好五届区委第三轮巡察、履职评议、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等整改工作。开展全区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建设三年攻坚专项行动,推进行风建设“深化拓展”年工作。开展全区市场监管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延伸开展“5+3+1”行动。

二、存在问题

一是业务知识学习存在差距。部分干部职工日常忙于事务性工作、存在一定的工学矛盾,对业务知识学习缺乏兴趣。单位组织业务学习的氛围不够浓厚,对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培训力度不够,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高质量的学习材料、培训资源。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缺乏知识体系支撑,不够系统、深入。市场监管工作涉及众多法律法规,在监管执法、消费维权、企业注册登记、严守安全底线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为日常工作提供法律法规依据,更加精准、适当执法。

二是监管人员队伍存在差距。专业结构上,全局职工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专业人才特别是食品检验、食品工程、药学、法律等专业人才紧缺。人员数量上,截至目前,我局核定行政编制168名,现有在编在岗公务员100名,空编20名,事业编制48名,实有47人,空编1人。人员空编严重,进入人员退休高峰期,如果无新进人员,到2025年末,全局空编将达到29人。技能素养上,沟通协作能力、电子技术方法、实际工作经验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强化。监管职能上,市场监督管理局肩负着多个部门工作职责。目前,市场监管所仍沿袭原垂直体制按照经济区域设置,一个所要承担2-3个乡镇的市场监管任务,监管任务繁重。

三、2025年工作打算

四大安全扎实守牢。食品方面。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强化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持续发挥社会共治作用。药品方面。持续加强联动协作,强化药品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持续巩固专项行动成果,严守药品安全监管底线。持续加强日常监管,有效排查风险隐患。特种设备方面。强化电梯安全监管,积极配合做好住宅老旧电梯维修改造更新工作。继续加强液化石油气瓶、叉车、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产品质量方面。开展质量专项整治行动,加大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信息平台数据录入力度。推行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开展提质强企质量帮扶行动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知识产权方面。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继续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工作、高价值专利培育、申报工作等。推进高校专利技术实施转让、开放许可工作。做好地理标志保护,加大商标品牌培育推荐。信用方面。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开展信用助企行活动。抓实“小个专”及“网约配送行业”党建工作。企业注册、行政许可方面。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围绕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推进个体工商户强制注销工作。做好许可公示工作,推行行政许可“证前指导”服务。

质量基础提质增效。质量方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深化首席质量官制度建设。强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标准方面。强化民生计量监管工作。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标准研制。推进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

其他市场监管工作有序推进。开展农贸市场及各类专业市场专项整治。加大对“扫黄打非”、反电信网络诈骗、文明创建及卫生创建的宣传力度。做好重点时段、重要民生商品的价格监管。强化网络监管工作。提高1231512345、重畅决平台办理质效。做好消费教育引导和消费纠纷处理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