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安区罗集乡2024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4-03-14 09:25 信息来源:裕安区罗集乡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罗集乡人民政府乡长  徐涛

 

202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罗集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现代农业示范镇”目标埋头苦干、奋勇争先,各项重点工作谋划有序推进有力,经济社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预计全年完成税收收入580万,同比增长1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66万元,同比增长66%。乡本级荣获“安徽省粮食生产先进集体”称号,在全区第二季度乡村振兴“赛马”评比中位列畈区乡镇第一名,并荣获全区十月份“效能优胜单位”称号

 

一、2023年主要工作回顾

 

(一)“两个维护”坚定坚决。一是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坚持学深悟透,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累计开展集中学习29次,研讨交流10次,各党支部开展集中学习138次,研讨交流46次;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坚持对标对表,乡党委第一时间专题研究、部署安排、制定要点,下发提示单6期,做到精细指导、扎实推进,促进新思想进一步入心入脑。坚持笃信笃行,切实把主题教育工作成效体现在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高效完成上,先后荣获“安徽省粮食安全先进集体”、全区十月份“效能优胜单位”等称号,受到区道路交通联席小组通报表扬,全区二季度乡村振兴“赛马”位列畈区乡镇第一名,形成了真抓实干、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二是对标对表转变作风。认真开展“五大”要求、“六破六立”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结合本乡实际研讨交流、解放思想,共检视查摆问题97个,制定整改措施109条。创新开展“周日驻点”行动,党建、行政包村干部主动进村入户,聚焦村级突出矛盾和难点问题,目前已累计走访60个村民组700余户,收集问题153件,已经办结132件,通过“小驻点大共情、小走访大调研、小纠纷大化解、小诉求大解决、小板凳大桥梁,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做法被市区两级主流电视媒体采访报道三是不折不扣整改问题。针对市委提级交叉巡察反馈的39个具体问题,乡党委认真落实整改主体责任,召开专题党委会7次研究部署,建立健全“周报告、旬调度”工作机制,专题调度14次,推动整改责任落实,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38项,正在推进1项,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建立完善制度17项,追责问责35人次。针对原任乡长离任审计反馈的21个具体问题,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全面整改,截至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一是粮食安全责任抗牢。切实把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荣获“2022年安徽省粮食生产先进集体”称号。今年夏收小麦3.52万吨,同比增长123%;夏种水稻9.08万亩,产量4.6万吨;秋种小麦3.6万亩,超额完成23%;秋种油菜达2万亩,超额完成14%。坚持藏粮于地,实施高标准农田提升整治建设2.05万亩;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找回耕地176亩,实施增减挂钩214亩,完成新增耕地160亩、旱改水116亩、农田林网庇护耕地400亩。坚持藏粮于技,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全乡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各类农业机械保有量达306台,较去年增加126台,水稻机插秧5.1万亩,面积位居全区第一,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95%。二是脱贫成果有效巩固。脱贫人口实现返岗就业2248人,人均纯收入达19581元,同比增长13.8%;新识别监测对象15户45人,医保参保率达100%,制定落实脱贫户和监测户帮扶措施2321条,申报产业到户奖补499户129万元,开发并安置公益性岗位251人,发放脱贫人口交通补助1143人次57.15万元,新增小额信贷72户341.5万元,户数及金额均位居全区前列。项目建设有力推进,全年争取衔接资金4238万实施项目24个。投资1500万的精米加工厂主体建筑已完工,投资600万元的陈家楼白鹅养殖基地、400 万元的杨公烘干房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用并发挥效益。三是特色产业蓄势待发。深入实施“138+N”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壮大“2+3”特色产业。新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40人,总量达88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146个,较去年增加41个。全力推进白鹅产业跃迁发展,养殖规模同比增长20%。新增小龙虾养殖2100亩,总面积达1.78万亩。探索发展西蓝花规模种植达400亩,产销两旺,效益明显。四是和美乡村质效提升。对标“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积极申创杨公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现已完成编制规划。深入推进松岗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227万元实施4个项目。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研究制定《罗集乡人居环境常态化管护方案》,建立常态化管护机制,以“两整一改”为抓手,开展集中整治3次,季度督察3次,获评市级最美庭院4个、区级最美庭院20个,在二、三季度全区人居环境考核中均取得第二名位次。完成改厕302户,代表裕安区顺利通过市际交叉互查,零问题反馈,生活垃圾收集运转率100%、无害化处理率100%。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深入开展西汲河、清凉寺分干渠清淤除杂清障,前三季度“河长制”工作考核均获得“优秀”等次,全区二季度乡村振兴“赛马”位列畈区乡镇第一名。

(三)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准实施民生工程。社会保障更加有力,累计发放各类补贴255批次4600万元,惠及8.5万人次;发放优抚金284.33万元,乡退役军人服务站荣获全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称号民生工程有序推进,扎实推进十项“暖民心”工程,争取100余万元实施“暖民心”项目11个,其中老年助餐点1个、快乐健身设施提升8个、文明菜市1个、老年学校1个,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千方百计促进就业荣获全区“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双基”建设日趋完善投入300万元实施松岗村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整村推进工程;投入800万元实施集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及管网工程。扎实开展农村净水攻坚行动,争取项目资金1000万元实施清凉寺分干渠松岗段、兴隆段2处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投资339万元实施“四好农村路”6条总里程7.4公里,惠及群众396户。配合实施X219县道6公里提升工程,完成征迁14户。

(四)发展安全统筹有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持“三管三必须”原则,围绕燃气、道路交通、建筑工地、烟花爆竹等重点领域开展抽查检查80余次,累计排查问题278个,并全部整改到位。织牢织密防溺水“安全网”,组建16支巡逻队伍对667个重点水域定人定时巡逻排查,溺水事故零发生。平安乡镇建设有序,建立健全“一站三中心”一站式服务、一体化运行、 一揽子解决工作机制,2次作为区代表参加市“一合两联”擂台赛,均取得良好成效;持续加强乡村两级治安巡防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反电诈、普法宣传,宣传下载注册反电诈App达2万余人。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调和日排查上报等工作机制,全年共调处矛盾纠纷1220起,处理12345市长热线350件,办结“重畅决”诉求80 件,接受“无事找书记”平台群众咨询1300余件,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自三季度以来,平安建设考评始终位于全区前列。栗树、储渡、罗集3个村获评“六安市民主法治示范村”。

(五)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筑牢基层战斗堡垒。持续巩固提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新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2个。全年共发展党员18名,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采取“党建+金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着力提升经营性收入,实施“1515”计划,预计村集体经济将全部突破50万元,其中5个村突破100万元。抓牢干部教育管理。研究制定《关于罗集乡进一步加强村干部规范化管理的通知》,持续开展警示教育,举办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乡村干部集中培训11期,组织开展“村党支部书记擂台比武2次。加大执纪监督力度。乡纪委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督查60余次,发现并推动问题整改62个,开展纪法宣讲50余场,持续营造浓厚廉洁氛围。全年处置问题线索19件,立案审查11件,组织处理14人。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大而不强。农业产业经营主体总体小而散,其中农资经营户仅7家,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仅1个、家庭农场1个,普遍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缺乏带动辐射能力。百亩以上大户342户,但多数理念较为传统,精耕细作意识仍不强。农事“三中心”建设滞后,全乡至今仍无农机中心,育秧、烘干能力及机械化耕作水平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二是产业层次较低。农业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低。缺乏龙头企业、深加工企业,产业带动能力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任重道远,与农业大乡的规模现状和乡村振兴的现实要求不相匹配三是基础设施薄弱。田块高差大、小而散,高标准农田整治提升仍需提标提速。清凉寺分干渠沿线灌溉设施短板突出,农田水利“最后一米”没有全面打通。防洪减灾体系不够健全,西汲河罗集段亟待整修,两岸群众防洪安全仍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2024政府工作安排

 

2024年总体目标思路是: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聚焦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现代农业示范镇”的目标,立足农业乡镇定位,充分发挥耕地资源广阔及高速区位便捷等优势,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奋勇争先,推动罗集由农业大乡向农业强乡加速跃进。

(一)狠抓党的建设。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目标任务、方法措施,持续抓牢理论学习,紧紧锚定目标任务,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推动全乡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坚持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重点任务,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示范创争”行动。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从严从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推动干部监督管理长效化。

(二)狠抓粮食安全。力保粮食作物稳产高产,强化小麦、油菜田间管理,持续提升水稻机插秧率,稳步提升小麦、油菜种植面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大力争取高标准农田实施,做实做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大力实施“两强一增”,加快补齐“三中心”“四机具”短板,积极争取栗树“三中心”项目落地建设,确保2024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以上,机插秧率达68%;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以上,机条播率达90%

(三)狠抓特色产业。围绕打造“2+3”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动白鹅、蔬菜、小龙虾等特色农产品扩规、提质、增效。积极引进白鹅产业龙头企业,力争徽风百里公司皖西白鹅一二三产项目落地并建设投产,带动全乡白鹅产业延链、补链,跃迁发展。推动西兰花等蔬菜产业规模种植,逐步在全乡范围推广,争取云水村蔬菜冷链仓储分拣基地项目落地。有序扩大小龙虾产业发展规模,引导农户科学养殖,增产增效。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加快推动圣禾生态农业项目落地建设。做大做强“土特产”文章,加大优质稻米、手工挂面、咸鹅板鸭、土鸡蛋等优势土特产的培育、宣传、营销,推动优质农产品开展“两品一标”认证,不断提升质量,打响品牌,积极参加安徽省名优农产品上海和合肥交易会以及松江区“五五购物节”“松江购物节”等各类展会活动,持续拓宽营销渠道。

(四)狠抓和美乡村。以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市级示范乡镇”为目标,引领全域乡村整体提升。一是突出示范带动,积极申创杨公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和清凉寺村省级美丽乡村点,推动松岗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加快推进兴罗生态农庄、宽平饭店等大别山乡宿建设。二是改善人居环境,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深入推进“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大力整治黑臭水体,加强河湖管护;完成兴隆等村部分管网和水厂泵房改造提升,稳妥推进罗集自来水厂回收归“公”工作。三是推进乡村治理,坚持党建引领,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力争2024年所有村党组织达到四星级以上,五星级党组织不少于4个。四是壮大集体经济,做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入账和项目谋划,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共同体,争取各级各类专项资金支持,力争2024年村集体经济再上新台阶,经营性收入占比持续提升。五是弘扬乡风文明,用好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深入挖掘基层文艺人才,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五)狠抓民生福祉。一是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切实做好预警信息研判,持续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就业帮扶、项目建设提升和消费扶贫等专题行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二是办好民生实事,认真实施50项民生实事,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深入推进“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工程,促进“家门口”就业;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推动社会救助“关口前移”。三是推进“双基”建设,加快补齐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短板,积极争取资金完成西汲河云水至罗集村段圩堤除险加固和廖河综合治理工程,提升农田水利灌溉能力。

(六)狠抓发展安全。一是筑牢公共安全屏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加强道路交通、烟花爆竹、燃气消防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和监管执法,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二是积极创建平安乡镇,加强对重点部位人防、物防、技防的投入和监管工作,全力争创“市级平安乡镇”,持续保持“无越级上访乡镇”,大力推广“无事”找书记平台,健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三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持续开展“周末驻点”行动,以“一合两联”擂台赛为契机,全面落实“打、防、管、控、治”各项工作举措,充分发挥“一站三中心”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职责作用,打造基层治理新模式。

 

四、重点工作概述

 

2023年,罗集乡各项重点工作谋划有序推进有力,经济社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预计全年完成税收收入580万,同比增长1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66万元,同比增长66%。不折不扣完成针市委提级交叉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抗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后荣获“安徽省粮食安全先进集体”、全区十月份“效能优胜单位”等称号,受到区道路交通联席小组通报表扬,全区二季度乡村振兴“赛马”位列畈区乡镇第一名,形成了真抓实干、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

2024年,将聚焦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现代农业示范镇”目标,抢抓机遇,埋头苦干,推动罗集由农业大乡向农业强乡加速跃进。一要狠抓党的建设。持续抓牢理论学习,紧紧锚定目标任务,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推动全乡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示范创争”行动。从严从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二要狠抓粮食安全。力保粮食作物稳产高产,稳步提升小麦、油菜种植面积,确保水稻、小麦主要粮食作物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率位于全区前列。三要狠抓特色产业。围绕打造2+3”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动白鹅、蔬菜、小龙虾等特色农产品扩规、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土特产”文章。四要狠抓和美乡村。以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市级示范乡镇”为目标,积极申创“省级精品示范村”,引领全域乡村整体提升。五要狠抓民生福祉。巩固脱贫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认真实施50项民生实事。六要狠抓发展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筑牢公共安全屏障;全力争创“市级平安乡镇”,持续保持“无越级上访乡镇”,健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