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安主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作者:刘新宇 发布时间:2020-03-23 10:36 信息来源:裕安区文旅局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裕安主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裕安区文物基本情况:全区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共89处,其中国保9处,省保7处,市保22处,文物点51处。革命文物13处。

一、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旧址

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旧址位于六安市文庙街6号(文庙院内),属于近代史迹,清代建筑,建筑面积962㎡,1998年5月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该旧址原为六安文庙,原有四进,现存中、后大殿,东、西廊房。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于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宣布李宗仁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李于翌年二月到当时的省会六安就任,组建了“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后改为“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由李宗仁兼任,朱蕴山、周新民、沈子修、张劲夫、狄超白、常藩侯等负责具体工作。该委员会是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各阶层人士的代表都有。主要任务是统一领导抗日民众运动,通过各种形式,组织群众协助政府和军队开展全面抗战。为加强对动委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先后派了张劲夫、周新民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到各级动委会和工作团去工作。这时动委会的实际领导权掌握在地下党和进步人士手里,使得抗日动员运动在安徽广泛开展起来,对于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英布墓

英布墓位于六安市区文庙街和淮王街交汇处。属于名人墓,汉代,占地面积600㎡,2005年12月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英布为秦时六安人,因少时受过黥刑,故又称黥布。陈胜、吴广起义后,英布聚众举事,投奔项梁叔侄,屡建奇功。秦灭,被项羽封为九江王,都于六(今六安北十五里的西古城)。楚汉相争,英布又叛楚归汉,刘邦封他为淮南王,仍都六。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与英布同功的韩信、彭越相继被杀,布大俱,叛汉自立,战败,在鄱阳乡间被长沙王吴臣诱杀,其尸体被其部属潜运安葬。现存英布墓位于一块30×32米的高台墓地内,墓前原立有清安徽省布政使吴坤修手书的“汉九江王英布墓”碑一块,现已不存。

英布是农民起义领袖,因军功而被封王,司马迁在《史记》中撰《黥布列传》而颂扬,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人文内涵,对于提高六安城市品位,发展旅游事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多宝庵塔

多宝庵塔位于六安市区北塔公园内,又名北门塔,古称药师塔,为北宋所建,占地面积26㎡,1998年5月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该塔为楼阁式砖塔,平面六角形,原有9级,第八、九级早年已毁,残高21.6米,底层边宽4.4米,高3.9米。以上各级逐层收缩,呈锥形。塔内原设有佛龛、佛像,“文革”期间被毁。塔外部各级平座均系平砖叠砌挑出,下承砖雕斗拱。塔心与塔壁之间,有砖砌梯道,可盘旋而上。1997年10月至2000年5月,六安市人民政府拨款对该塔进行了全面维修。

  四、观音寺塔

观音寺塔位于六安市区南门黄大街西侧,又名南门塔。1998年5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36㎡,明代。此处因旧有观音寺,故名。该塔初为唐代佛塔,后经历代重修渐失原貌,到明代由佛塔改修为文峰塔,至清代及现代大修,呈现状。塔为楼阁式砖塔,共9层,高28.3米,实心平面六角形。底层边宽3.9米,高4.3米,以上各级逐层收缩,呈锥形。塔基部有一圆拱塔门,门边嵌有大明万历八年(1580年)修塔门碑1块。塔身各级嵌有清嘉庆年间捐修纪年瓷牌,从第三级以上各级嵌有彩色佛像或图案,形制美观。

  五、六安古城墙

六安古城墙位于六安市云路桥北、淠河东岸边。清代建筑,总面积1654㎡,2004年5月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史载六安隋唐始建土城墙,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建砖石城垣,至正德九年(1514年)始具规模。其周长1010丈,高2.3丈,设垛口1364个,置朝京门、镇南门、通济门、武定门及其月城和南北水关。城外壕沟宽7丈,深1.4丈,初步划定了六安城的规模,后因战火和自然灾害的损毁,明代6次、清代10次修葺城墙,疏通壕沟。抗战时,日军占据六安后又将大部分城墙拆毁。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对残损的城墙进行过维修。2003年,市政府结合淠河防洪工程建设,对云露桥北140米古城墙进行了修葺,重现了当年的风貌。并恢复了名胜古迹龙盘石,新建了古城亭、廊。

  六、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旧址

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旧址位于六安市区鼓楼街书院拐,属于近代史迹,清代建筑,原有四进,现存一进三开间和过道,建筑面积80㎡,2005年12月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1919年春,省立“三农”学校在书院拐原赓阳书院成立,校长沈子修,教师朱蕴山、桂月峰、钱杏村。他们以学校为阵地,开展新文化运动,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培养出大批革命志士,发动青年学生和工农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三农”学校旧址始建于清乾隆八年,是皖西地区最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是研究清代中、晚期学堂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现存一进四开间,建筑面积79.24平方米。

省立“三农”学校旧址是我党开展新文化运动的真实记录,是研究皖西革命史的实物资料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

  七、刘邓大军南下临时指挥部旧址

刘邓大军南下临时指挥部旧址位于六安市区文庙街原城北小学院内。属于历史事件机构,建筑面积60㎡,2005年12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刘邓大军在淮海战役结束后挥军南下,1949年3月下旬,刘伯承司令员率领一部分官兵进驻六安城北小学,在这里运筹帷幄,筹划渡江战役。皖西地区成为解放军渡江前的屯兵场地和渡江后的重要后方基地。该旧址原在城北小学左侧的两开间木结构房屋内,1994年7月拆除,现存旧址为恢复重建。刘邓大军南下临时指挥部旧址是刘伯承司令员运筹渡江战役的地方,是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实物资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料。

  八、中共六安特别支部旧址

中共六安特别支部旧址位于六安市区西大街横街(2015年因老城区改造,经市政府同意,该旧址已拆除,采取立碑保护,原建筑120㎡,2005年12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25年冬,王绍虞同志受上海大学党组织派遣,回六安进行秘密工作。并同六安中共党员朱蕴山等建立中共六安特别支部,以集资开办青年实业社的名义在六安开办工人夜校,组织工人学文化、传播马列主义,在工人中发展党员,成立秘密农协组织,领导工人、农民运动。中共六安特别支部旧址原为三开间土墙草顶平房,系谢声和私宅。现有三开间砖瓦结构平房是在原房屋基础上翻建的。中共六安特别支部旧址是我党开展工农运动的真实记录,是研究皖西革命史的实物资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

  九、中共六安特区委成立旧址

中共六安特区委成立旧址位于六安市区紫竹林路紫竹林庙内,该旧址现为重建房屋,砖瓦结构四开间,面阔15米,进深7.5米,总建筑面积116㎡,2005年12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27年8月,由储克胜主持,在原六安西门外紫竹林庙内召开党代表会议,正式成立中共六安特区委员会,通过选举确定了胡苏明、周狷之、吴干才、桂伯炎、储克胜五人为委员,胡苏民任书记。特区委员会参加了改造六安县国民党县党部,发布国共两党共同遵守三大政策的联合声明,进一步推动了当时六安正在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中共六安特区委员会旧址是我党地方组织建设的真实记录,是研究皖西革命史的实物资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

  十、六安兵变旧址

六安兵变旧址位于六安市军分区院内,属于历史事件机构,民国建筑,建筑面积140㎡,2005年12月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1931年2月15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日),早期打入敌驻六安城四十六师一三八旅二七二团担任二营营长的中共党员魏孟贤,乘农历年关之际,发动士兵以闹饷名义举行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起义壮大了我军的力量,巩固和扩大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该旧址现有木结构青砖小灰瓦四开间,建筑面积159.67平方米。始建于民国初年,主架梁保存基本完好。六安兵变旧址是我党开展兵运工作的真实记录,是研究皖西革命史的实物资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2005年12月,六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7月,文盛街一带因旧城改造拆迁。根据国家对文物保护单位强调原真性、完整性和原址保护原则,市文物部门对此进行了重修

  十一、龙盘石石刻

龙盘石石刻位于六安市裕安区淠河路中路,属于石刻,清代,面积20㎡,2017年8月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州志载:“龙盘石武定门外龙潭石上,杨景曾书龙盘石三大字一寿字”。民间传闻龙盘石系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入留书所刻,清圣主康熙皇帝南巡、途经六安由淠河入淮,曾盘坐龙潭石上休息,因此百姓称为“龙盘石”。乾隆闻之御笔“龙盘石”命人刻于赤石上,州人又在乾隆站处刻一大寿字、并在盘龙石之上立有缠石龙柱标志(“文革”中被毁)。“龙盘石石刻”其上游有“龙爪石”,六安人称上龙爪,而下龙爪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其地势高低跌宕,临河石壁徒峭、瘦峭磷赤石像“龙爪”伸于淠河中。这里明代称“龙潭石”、因赤石下有龙潭深不可测、汛期水流湍急人不能近,旱季潭水从不干涸,且水质清纯。明代之前此处为六安八景之一、——《龙潭秋月》。旧时有石刻经幢,俗称镇水琉璃柱,上可有八佛像,于1966年被毁.岩下一块约40平方米的红砂石阴刻“龙盘石”三字,为清代洲人杨景曾书,今有部分风化和剥落的现象。

  十二、六安古城墙北段

六安古城墙北段位于六安市鼓楼社区小东街西街南璧,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为文物点。全长约180米,高约3.5米,厚度约2米,城墙呈东西走向,部分墙体于清代维修。现城墙上为居民建筑已拆迁,城墙部分区域被杂木覆盖。墙体北约80米处为六安市城北小学校区,城墙最西端墙体西距老淠河约30米,墙体东端距解放路约150,现整个墙体位于拆迁范围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