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解读】《裕安区推动紧密型城市医疗联合体、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政策解读
一、制定背景和依据
背景:自我区2018年开展医共体建设工作以来,分别由六安世立医院、皖卫附院(市二院)、市中医院及区妇幼保健院牵头组建4个县域医共体,协议已于2023年12月31日到期。随着区中医医院的顺利开诊和省市医改政策要求,从2024年1月1日起,我区走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路线(简称“双体共建”)。
依据: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卫基层发〔2023〕41号)、《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升级的实施意见》(皖卫发〔2024〕4号)等文件要求。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意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好医联体、医共体建设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突出问题,推进我区医联体、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总体考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强基层为重点,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和就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系统整合升级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创新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前期调研: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借鉴市内其他县区成功经验。
组建起草小组:区卫健委、区医保局、市中医院组建方案起草小组。
学习政策文件:系统学习相关政策文件,以全面准确把握国家、省、市工作部署,在政策刚性要求方面与国家、省、市政府部署保持一致。
征求意见:形成《裕安区推动紧密型城市医疗联合体、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并征求意见。
修改完善:经反复论证修改,形成最终方案。
四、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强基层为重点,以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和就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为目标,系统整合升级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创新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初步实现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卫生健康的公益性得到充分体现。
五、主要内容
组建方式:实行“医联体+医共体”双体共建模式。市中医院牵头裕安区2个医共体;按照17:5比例分别由区中医医院、世立医院牵头组建2个“医共体”,牵头22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主要任务:
健全管理体制,强化政府主导:健全推进机制,加强绩效考评。建立医保基金总额付费机制、公共卫生资金打包机制、结余留用与超支分担机制。完善医联(共)体内部决策机制,落实医联(共)体管理自主权,探索区中医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建设,推进门诊两病患者取药、报销下沉村卫生室,强化医联(共)体绩效考评,加强市区乡联动和乡村一体化,加强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防协同。提升区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加强医联(共)体资源共享,强化妇幼健康管理,加强血液透析保障。优化完善分级诊疗机制,创新医防融合机制,优化医疗服务方式,加强药品安全管理。落实政府投入保障责任,加强医疗保障政策协同,推进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水平,推深做实两项创新工作。
六、创新举措
医保基金总额付费机制:根据市下达的总额预算基金,确定医联体年度包干基金预算,由区医保部门按政策要求预留一定基金后,交由医联体牵头医院负责辖区内居民当年就医等医药报销费用,落实总额预算、按月预拨、年度清算,结余留用、超支分担机制,对医疗机构全面实行总额控制。结余留用与超支分担机制:医保结余基金作为医联(共)体业务收入,由市中医院与区内医疗卫生机构按约定比例进行合理分配。超支资金分担按照超支额度、市外支出、跨县区支出、大病保险支出等维度综合考量,由医联体牵头医院、区内各级政府、医疗机构按比例分担。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建设:鼓励和支持区中医医院探索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对部分乡镇(街)进行人财物一体化管理,为全方位做好区域健康服务管理奠定基础。
七、保障措施和下一步工作
各乡镇(街)政府、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医联(共)体建设工作,落实“行政+医疗”双线监管责任,结合实际,细化任务清单,加强协调联动,统筹推进医联(共)体建设,确保取得实效。编办、发改、财政、人社、农业农村、卫健、市监、医保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服务对象监管,满足医联(共)体建设需求,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改革合力。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扩大医改影响力,广泛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和惠民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医联体、医共体牵头责任,以公益性为导向,不断提升自身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强化工作指导、督导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跟进调度,督促整改,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下一步按照方案要求,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加强过程监管,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