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创业】裕安区人社局2024年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发布时间:2025-01-02 20:00 信息来源:裕安区人社局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一)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显著

1.全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全区新增实名制就业6429人,完成就业目标任务113.8%,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成失业人员再就业1327人,指标完成率217.5%,再就业率80.3%。完成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12人,指标完成率111.4%,再就业率100%。开发公益性岗位320个,安置各类重点群体就业71人,发放各类补贴97.89万元。有序组织农村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向符合条件的脱贫劳动力发放一次性交通补贴1.33万人665万余元,待发放2352人117.6万元;11家就业帮扶车间共吸纳就业1074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40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5993个,吸纳5993名脱贫劳动者和边缘户就业,较上年底增加175个。

2.做好各类就业创业政策落实。受理发放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269人91.225万元;受理发放小微企业招用高校生社保补贴22人15.27万元;受理发放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社保补贴39人13.2万元;受理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1家0.5万元;受理发放一次性就业补贴8人2.4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32笔2.001亿元(其中:惠商纾困贷61笔610万元,个人创业贷359笔1.5亿元,小微企业12笔4325万元),直接扶持创业432人,带动就业1319人。

3.做好全区“2+N”系列招聘活动。重点做好“春风行动”“招才引智高校行”“人才夜市”等招聘活动167场次,服务企业2855家/次,发布就业岗位8.8万次,达成意向3500多人次。同时,开展“送工进企”活动3期,摸排企业27家,缺工需求205人,送工760人次,帮扶就业211人。开展“入企直播”“抖音带岗”等线上招聘活动,举办“直播带岗”线上招聘活动38场,邀请企业117家次,发布岗位4000多个,吸引超52万人次观看。

4.扎实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建设。持续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及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开展上门走访信息摸底登记工作。结合“接您回家”“春风行动”“送工进企”等专场活动,开展“社区快聘”小程序宣传推广,引导有意向本地就业的返乡人员注册使用;指导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对接周边企业、商户等实体,开发独具特色的就业模块,如锥子庙社区妈妈岗就业专区等。截至目前,平台共计登记居民7.35万人,注册企业1381家,发布岗位1.7万个,平台就业2128人。

5.多举措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组织119家次企业前往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省内外院校开展校园招聘活动11场,提供岗位2261个,收取简历1041份。全区新增就业见习基地6家,共开发就业见习岗位661个,吸纳148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参加就业见习,发放就业见习补贴215人169.6万元。对2071名高校毕业生开展一对一联系帮扶,提供“1311”服务(1次政策宣传、3次岗位推荐、1次职业指导、1次职业技能培训)。做好我区高校毕业生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服务工作,今年共接收档案7697份,转出档案1501份,全区共托管保存档案45258份。开展两期“就业护航·融企直训”活动,组织36名高校毕业生开展人力资源相关理论知识培训,并走进企业观摩交流。强化人才政策兑现,发放大学生生活补贴和住房补贴84人126万元,发放人才购房补贴3人14万元,发放人才生活补贴2人7.2万元,发放人才租房补贴1人1.2万元。

6.持续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多层次多种类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今年开展企业新录用员工培训284人,企业技能提升培训973人,脱贫稳就业技能培训697人,“六类人员”免费技能培训2700人,“新徽菜名徽厨”培训202人。组织开展3期创业培训班,培训合格78人。重点推荐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全区新增高技能人才4066人,“科技赛马”高技能人才培养完成培训数达2781人,完成目标任务的327.95%,始终位居全市前列。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不断加大征缴力度。截至2024年11月底,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职参保人数60447人、征收保费5.67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职参保258户11530人、征收保费2.76亿元、职业年金征缴收入1.58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续保人数达25.22万人,征收保费2.77亿元,人均缴费标准达到1099.79元,相比去年增长9.51%;失业保险参保44725人、征收保费2011.96万元;工伤保险参保55689人、征收保费1623.71万元;全区社会保险征缴均超额完成序时进度。

截至2024年11月10日,全区新增注册企业社保登记280户,位于全市第一,占全市参保户数25%;制造业参保缴费123人次,位于全市第二,占全市参保缴费人数13%;生产性服务业参保缴费人数767人次,位于全市第一,占全市参保缴费人数的24%。

2.保障待遇及时足额发放。截至11月底,按政策共审批企业职工退休11批1646人,提前退休17人(其中特殊工种提前退休9人,病退8人),享受企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26人。发放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33万人6.01亿元。发放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6459人4.14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待17.54万人,发放养老金3.96亿元,人均发放水平达到217.02元,同比去年增长21.44%,位于全市第二;为2.19万失地农民累计发放失地农民养老金6369.4万元;为全区7429位“八个老字号”群体累计代发生活补助2324.49万元。工伤保险各项待遇支出2640.11万元。失业保险各项待遇支出6035人次1414.53万元,已拨付稳岗返还企业2235户,拨付金额675.11万元。

3.严格社保基金风险防控。扎实开展整治“骗取套取社保基金问题”工作,不断加强社会保险经办内部控制管理,常态化开展基金安全警示教育11次,进一步提高经办人员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强化社会保险信息系统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实时监测社保基金经办业务各环节,巩固深化社保基金管理提升年行动成果,确保社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同时,加强与公安、民政、卫健等部门沟通联系,建立信息共享及数据实时比对机制,共接收各类共享数据90多万条,核实结果已按时间节点反馈上级部门。扎实开展社保基金自查活动,共核查疑点数据164条,共追回违规领取基金42.76万元。

4.做好居民服务“一卡通”工作。裕安区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06.4万人,其中三代社保卡发行66.2万张。不断拓展“一卡通”应用领域,居民服务“一卡通”服务目录开通207项,开通率100%,应用深度完成率超98%。加强301个村级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农村地区社保公共服务资源整合,打通社保服务“最后一公里”。裕安区社保卡工作受到中国社会保障杂志和中国组织人事报、人民日报经济周刊等媒体专访宣传。

(三)护航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1.树立合法用工导向。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以上,劳动合同备案人数达到5.48万人,其中当年新增1.66万人。共接受各类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申请989件,经审查,不予受理50件,立案939件,目前已经结案892件,结案率95%。其中调解撤诉结案696件,调撤率78%。依法许可31家企业实行非标准工时工作制度。

2.严格工伤案件审查。截至11月底,共认定工伤545例,不予认定7例。全年因交通事故发生工伤案件90例,死亡案件14例。全年调解22例,调解金额合计861.7万元。行政复议6件,行政诉讼33件,其中胜诉25件,撤诉5件,还有9件尚在审理中。

3.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2024年以来,根据市“1+2+3”工作机制要求,召开了3次农民工工资清欠联席会议,开展24批次专项接访活动。持续扎实开展“安薪行动”,对全区23个在建工程项目落实“全覆盖”巡查,选树市级农民工工资支付诚信单位3个。通过各类平台受理投诉案件4989件,其中12345热线转办4140件、国务院线索平台转办670件、现场登记投诉124件、网络舆情18件、其它各类信访平台转办37件,均已全部动态办结。依法立案处置22件,移送公安部门4件,提前介入7件,将3家用人单位列入了联合信用惩戒。成功处置了万创观澜、中农产业园、新桥安置房、君尚足浴、金曼谷足浴、康居房产等重大欠薪问题,最大限度维护了农民工权益。今年8月,裕安区代表安徽省接受国务院2023年度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实地考核了振兴·溪境东区项目、区妇幼保健院项目、省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裕安区段),反馈结果较好。

(四)全方位保障城镇居民增收

2024年前三季度全区人均收入达到36049元,位于全市第一位,增速为3.5%,位于全市第五位;预测第四季度人均收入达到48917元,增速为4.8%。

(五)提升综窗便民服务水平

持续推进“互联网+人社”行动和综合窗口改革,充分运用阳光就业网、政务服务网,引导群众网上申请办理业务。大力开展“快办行动”“局长走流程”,持续推进“高效办理一件事”,通过“退休一件事一次办”已为590余位企业职工办理退休相关手续。继续开展岗位练兵,提高业务人员技能水平,推进人社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严格窗口人员绩效考核,促进窗口服务水平持续提高。今年以来,共收到线上业务评价24439件,好评率100%。

(六)大力夯实人才队伍建设

1.完成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招录工作。今年我区完成事业单位省联考公开招聘34人,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20人,选调事业单位150人(其中教育进城122人),“政录企用”人员9人,“乡编村用”4人,大学生村医专项招聘13人,“三支一扶”招录15人。

2.规范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先后对区教体局、区水利局等8家单位岗位进行规范设岗,为11名专技人员办理异地职称互认。按照省市文件要求,完成上报认定省级D类人才42人,E类人才1379人。累计认定企业高层次人才15人;上报乡村振兴人才职称高级8名,中初级29名。

3.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全力助推博士后工作高质量发展,实现博士后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人才强区提供智力支持。目前我区已建成2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站博士后共4名。2024年新建安徽省高迪循环产业园博士后工作站,与合工大流动站联合成功引进一名博士后进站,得到市级高度认可。已兑现恒源机械博士后工作站余彪博士后生活补贴15万元。

    4.严格按照政策兑现人才补贴。按照“人才新政”等文件及时兑现人才补贴,截至11月底,发放大学生生活补贴和住房补贴84人126万元,发放人才购房补贴3人14万元,发放人才生活补贴2人7.2万元,发放人才租房补贴1人1.2万元。兑现2023年评选通过的乡村振兴人才职称一次性补贴30.6万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