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裕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08-09-01 00:00 信息来源:裕安区人民政府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2007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既定的发展目标,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奋力争先,国民经济呈现发展速度加快,效益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综合

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43.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9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12.78亿元,增长30.1%;第三产业增加值20.64亿元,增长10.8%。三次产业结构为23.429.347.3。人均生产总值4516元(折合619美元),比上年增加811元。

从业人员及收入稳步增加。年末全区从业人员67.3万人,比上年增加3.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30.6万人,增加6.1万人;第二产业16.4万人,增加0.3万人;第三产业20.3万人,减少2.6万人。2007年城镇失业人员4900人,比上年减少1720人。年末单位从业人员2.5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057人,在 岗职工平均工资15985元,增长34.6%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工业化水平不高,工业短腿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农业基础较为脆弱,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渠道不宽;财政收入总量小、依赖性强,法定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大。

2007全区生产总值

指标

绝对数(万元)

比上年增长%

全区生产总值

436096

14.6

第一产业

101918

5.9

第二产业

127824

30.1

工业

92000

42.4

建筑业

35824

6.7

第三产业

206354

10.8

运输邮电、仓储业

25823

7.0

批发和零售业

39357

7.3

住宿和餐饮业

10892

7.1

金融业

8698

9.3

房地产业

32348

8.1

其他服务业

89236

15.2

二、农业

农业取得丰收。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84亿元,增长23.3%。粮食种植面积57576公顷,比上年减少4173公顷,粮食总产量38.48万吨,增长4.7%。其中,夏粮5.5万吨,下降5.7%;秋粮32.98万吨,增长6.7%。油料种植面积11491公顷,增长4.6%,棉花种植面积585公顷,增长4.4倍,蔬菜种植面积10863公顷,增长19.8%。全面油料产量17772吨,增长10.3%;棉花产量609吨,增长66.4%;蔬菜产量175766吨,增长39.0;瓜果产量21382吨,增长147.4%

全年肉类总产量40315吨,比上年增长9.5%,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8260吨,下降3.3%,禽蛋产量3879吨,增长8.2%;牛奶产量3400吨,增长7.6%;水产品产量17809吨,增长34.4%

全年人工造林面积699公顷,退耕造林面积133公顷。年末森林面积45240公顷,森林蓄积量193.5万立方米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4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1%。农用拖拉机13305台,增长14.4%,农用运输车3133辆,增长16.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8847吨,增长12.4%,农村用电量7490万千瓦小时,增长3.5%。有效灌溉面积37220公顷,增长0.2%

200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绝对数(吨)

比上年增减(%

粮食

384810

4.7

其中:夏粮

55009

-5.7

秋粮

329801

6.7

油料

17772

10.3

其中:花生

4045

19.9

油菜籽

13649

9.3

棉花

609

66.4

黄红麻

5148

28.4

蚕茧

850

-5.9

茶叶

2126

213.6

肉类

40315

9.5

禽蛋

3879

8.2

水产品

17809

34.4

蔬菜

175766

39.0

瓜果类

21382

147.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实现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2亿元,比上年增长4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03亿元,增长68.0%,全区规模工业49家,比2006年末增加10家。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内资企业完成增加值5.75亿元,增长68.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0.28亿元,增长33.4%

企业效益大幅提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2.8,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51亿元,增长66.1%;实现利税8011万元,增长69.4%,其中利润4401万元,增长94.1%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58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区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9家,完成建筑业产值4.75亿元,增长1.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0.1万平方米,增长29.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2.2万平方米,下降23.2%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383万元,比上年增长41.3%,基础建设投资继续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从产业看,全年第一产业投资786万元,增长31.0%;第二产业投资24009万元,增长79.9%;第三产业投资55588万元,增长29.5%。从行业看,工业投资24009万元,增长79.9%,其中制造业投资23259万元,增长81.1%

房地产业较快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7467万元,比上年增长72.2%。全年施工房屋面积58.6万平方米,增长69.9%。其中新开工房屋面积26.7万平方米,增长154.5%。竣工房屋面积30.5万平方米,增长196.7%。商品房屋销售面积25.9万平方米,增长146.3%。实现销售额57625万元,增长159.0%

五、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需求旺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增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区消费品零售额9.83亿元,增长14.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84亿元,增长14.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3.62亿元,增长13.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05亿元,增长18.4%。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全年进出口总额10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3%。其中出口1049万美元,增长48.4%;进口11万美元,增长2.67倍。

六、交通

交通运输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24594万元,比上年增长6.6%,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543万人,客运周转量29105万公里,完成公路货运量2325万吨,货运周转量174375万吨公里。

七、财政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8248万元,比上年增长3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833万元,增长31.0%,在地方收入中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增值税增长27.6%,营业税增长34.8%,企业所得税增长288.9%,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财政支出71081万元,增长35.3%,其中,农林水事业费支出10262万元,增长203.6%,医疗卫生支出7516万元,增长166.7%,教育事业费支出22192万元,增长32.0%,社会保障支出7318万元,增长127.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005万元,增长102.6%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7年,全区共有中等职业学校7所,在校生9014人。普通中学59所,招生23345人,在校生59965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21832人,初中在校学生38133人。小学273所,招生12905人,在校生7767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5%

科学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区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398人。全年专利申请数57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7年末,全区拥有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19个,街道文化站2个,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

2007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6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2个,卫生监督所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0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325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991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814人,注册护士453人。

群众体育丰富多彩,围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成功举办区直机关运动会,开展了“老区人民迎奥运”大型签名活动。竞技体育成绩喜人,21人次参加省级比赛,共获得一枚金牌,三枚银牌,四枚铜牌的好成绩。体育产业势头良好,全区从事体育产品生产、销售、咨询服务的企业共三十余家。产值3000余万元,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10余万元。体育项目落户裕安,我区共有十七个村获得国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独山镇天峰中学获得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项目。西市街道落水桥社区获得省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项目。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7年人口出生率为10.22‰,自然增长率为7.92‰。2007年末,全区户籍人口97.39万人,男性51.94万人,女性45.45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7年,全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5885万元,比上年增长28.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985元,增长34.6%,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2元,增长22.9%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07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6150人,比上年增长5.9%;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20518人,增长13.5%;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0200人。2007年实际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72.89万人。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605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4016人。

十一、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全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046万吨,增长2.4%,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10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2180吨,下降2.9%,本年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1740万元,增长216.4%。财政支出中用于环境保护支出增长44.2%

全年刑事案件立案数2887件,增长24.6%;民事案件发案数1704件,下降38.6%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年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为1.44人,比2006年减少0.06人。全年共发生交通事故162起,造成61人死亡,死亡人数增长27.1%

注:2006年生产总值最终核实数为353013万元。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实绩为当年价,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