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7月23日
发布人:
内容摘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好! 非常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同时,也恳请新闻界的朋友们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出中肯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我们的工作进行鞭策。
为扎实做好今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区教体局印发了《裕安区2025年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方案》,对全区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下面就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政策解读如下:
一、义务教育实施主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区划分
根据六安市教体局《关于印发六安市2025年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方案的通知》(六教基〔2025〕17号)文件精神,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县域内适龄儿童少年人数、学校分布、学校规模、班额规定、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确保公平和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本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划分方案,报县区人民政府同意后实施,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免试、划片、就近入学的要求,按照本地教育行政部门划定的学区招收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不得违规招收学区外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裕安区312线以北主城区(含平桥乡)学校的学区范围由区教体局统一制定,除此以外的其他乡镇学校学区范围由各乡镇中心学校配合属地政府制定并负责政策解读与学位调节。
主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划分可以从各中小学微信公众号、“裕安教体”微信公众号、裕安区人民政府官网(教育专题)、六安市教体局官网查询。学区划定后一般保持相对稳定,在本年度学区划分未公布之前,可以参照上一年度学区划分大致了解学区范围,但最终以本年度公布的学区划分为准。
三、义务教育入学年龄
根据六安市教体局《关于印发六安市2025年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方案的通知》(六教基〔2025〕17号),小学入学年龄原则上截至入学当年8月31日年满6周岁,在学校有空余学位时可适当放宽(无空余学位不得接收),但截至当年12月31日须年满6周岁,对于放宽年龄招收的,必须公开规范办理。
四、主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对象
1.主城区常住居民(有房产和户口)子女;2.主城区购房户(有房产无户口)子女;3.主城区其他居民(无房产有户口)子女;4.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5.特殊群体人员子女(现役军人子女、在职消防应急救援队伍人员子女、招才引智人员子女和其他政策要求保障的人员子女)。其中主城区有户口无房产居民子女、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和经商人员子女等需要根据学校学位情况,服从区教体局的调剂安排入学。
五、主城区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的流程
(一)符合条件的学生家长在区教体局统一发布的招生入学报名时间内(每年另行通知)通过皖事通登录安徽省中小学入学登记服务系统,按照系统要求选择学区学校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佐证材料照片;(二)网上报名结束的学生家长等候学校通知,按学校错时错峰安排,在规定时间内携带相关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到学校现场核查;(三)特殊人员子女及其他个例情况,由区教体局会议研究后,以正式函件作为报名入学依据。
六、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政策
根据六安市教体局《关于印发六安市2025年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方案的通知》(六教基〔2025〕17号)文件精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原则上应在审批地范围内招生,区属民办初中学校招生计划由区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并报市教体局备案。报名人数不超过招生计划的,直接录取,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一律通过审批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或认定的系统实施电脑摇号录取。未被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录取的,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在原学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民办一贯制学校七年级招生可根据家长意愿,采取直升的方式确认录取,直升人数未达到或超过招生计划的,一律按上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要求执行。
根据中办、国办《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民办学校在完成招生计划且学校没有学生转出的情况下,应保持学校在校生体量相对稳定,不得接收转学生。
七、加强招生监督检查
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招生入学“十项禁令”,畅通举报和申诉受理渠道,招生期间设置监督举报电话(基教股3235031,行风中心3236252),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大家对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的政策的关心和支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