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公众征求意见:关于征求《裕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初稿)》意见的公告

征集单位:裕安区发改委征集时间:[ 2020-10-14 00:00 ] 至 [ 2020-11-15 00:00 ]状态:已结束
  • 征集公告
  • 起草说明
  • 征集渠道
  • 网络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 其他渠道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
  •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
  • 文件
  • 解读

根据区委、区政府安排,区发展和改革委负责牵头编制《裕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下简称《规划》)当前《规划(初稿)》已基本形成,本着开门问策、集思广益,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的原则现将《规划(初稿)》全文公布充分征求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时间自2020年10月14日至202011月15日止。提出意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1、登录六安市裕安区人民政府网“全区政府网站‘面向社会和公众’意见征集平台”(http://www.yuan.gov.cn/content/column/6814501)留言。

2、信函方式。邮寄地址:裕安区人民政府三楼发改委308室,电话:0564-3236117, 邮编:237000。

3、电子邮件方式。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510180309@qq.com邮箱。

4、联系人:陈瑞  联系电话:0564-3236117。

 

                                                                 裕安区发改委

202010月13日


 

 

 

裕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稿)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2020年9月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1

(一)发展成就 1

(二)发展环境 6

(三)机遇与挑战 7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2

(三)发展战略 14

(四)发展定位 15

(五)发展目标 16

三、重点任务 19

(一)优化区域功能布局,构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19

(二)推进工业型升级,打造现代制造强区      22

(三)聚焦新型消费需求,促进服务提质升级 30

(四)推乡村产业振兴,打造全省农业强区 38

(五)实施绿色振兴战略,建设新时代美好裕安 45

(六)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建设宜居宜业新裕安 51

(七)加强现代设施建设,增强基础支撑保障能力 56

(八)深化改革创新开放,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63

(九)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以人为本幸福裕安 69

(十)建立现代治理体系,打造安全法治新裕安 76

四、保障措施 80

(一)加强党的领导 80

(二)强化项目支撑 80

(三)完善激励机制 81

(四)拓宽融资渠道 81

(五)加强规划实施 82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四五”规划,对于巩固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纲要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各部门各乡镇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和指南。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推进三大攻坚战,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连跨200亿元和300亿元台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9年,工业增加值达到47.7亿元,是2015年的1.4 倍,连续两年跻身全省“制造业发展十快区”。固定资产投资四年累计完成超过650亿元,在全市各(县)区保持领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百亿元,较2015年增长超过50%。地方财政收入达24.1亿元,年均增长14.3%、高于全市4.2个百分点。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全面落实“重补促”等专项行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区7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顺利实现贫困区摘帽。率先整合涉农资金,建立了涉农资金整合“七步工作法”,成功经验在全省示范。创新县级扶贫项目库建设“裕安模式”,推进扶贫项目全流程管理,在全国完善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现场培训会上作经验交流。创新实施“深贫保”产业保险扶贫,着力化解产业发展风险。行蓄洪区房屋拆除补偿安置政策进一步完善,行蓄洪区居民基本住房安全得到保障。

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聚焦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壮大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21.834.543.7转变为2019年的14.7:26.8:58.5,三产比重首次超过50%。生态环保、装备制造、材料与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发展壮大,茶叶、绿色果蔬、中药材、油茶、皖西白鹅等优势特色农业快速发展,荣获2019年中国茶叶百强县”、全国蔬菜绿色高质高效种植示范县、全省农产品加工20强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新兴商贸业态加速形成,全域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康养产业初具规模,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成功入选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区。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老城提质与新城开发统筹推进,特色街区、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加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2016-2019年,新建国省干线公路**公里、农村公路**公里,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强力推进,解决**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通信网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完成棚户区改造**户、老旧小区改造**个,“两治三改”成效明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与市共创“中国人居环境奖”;独山红旅茶旅、丁集婚纱、苏埠绳网、固镇羽绒、新安羽毛等特色小镇产业快速集聚;“一村一景”全面提升,成功跻身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先进县区,连续四年获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

绿色振兴开启新征程。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和民生林业建设有机结合,绿色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建成森林城镇6个、森林村庄106个,森林覆盖率达到36.02%。三级河(湖)长制、林长制体系更加完善,“一谷一带、一岭一库”以及大别山湿地、淠河、西淠河等建设治理成果丰硕。山区茶叶油茶、岗区林果产业、湾畈区蔬果粮油等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保科技5G产业园、高迪环保产业园启动建设,大别山(六安)湿地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健康养老和生态休闲旅游等大健康产业加速发展,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生态经济已成为全区新的增长点。

改革开放创新迈出新步伐。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创业园及双创中心等创新平台日益完善。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合肥都市圈、合六经济走廊等区域发展战略,突出龙头企业引进合作,开放合作成效显著。截至2019年,“十三五”时期全区累计招商引进项目超200个,累计引进到位境内资金近300亿元,累计直接利用外资超1.2亿美元,一批合作项目相继落地,一批骨干企业顺利投产,一批产业化和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较2015年翻一番,年均增速居全市各(县)区第二。“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三变”改革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顺利完成,民营经济加速发展,改革活力持续释放。

社会民生显著改善。民生保障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双跑赢”33项民生工程四年累计投入94.3亿元,年均增长29.8%“跑赢”财政支出年均增速17.3个百分点;2019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648元,年均增幅也“跑赢”GDP,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240元、居全市第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实现低保城乡统筹提标、困难烈士遗属低保提标扩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验收,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医共体建设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基层医疗水平快速提升。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体育强省示范区创建启动,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高。

专栏1:裕安区“十三五”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单位

2015

2019

年均增长(%

1.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59.3

293.5

——

2.三次产业结构

 

21.8:34.5:43.7

14.726.8:58.5

——

3.工业增加值

亿元

35.3

47.7

7.8

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5.3

 

——

5.财政收入

亿元

14.1

24.1

14.3

6.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58.6

141.9

12.3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80.2

122.9

11.3

8.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0.54

1.04

17.8

9.到位境内资金

亿元

59

84.2

9.3

10.外商直接投资

万美元

1295

4513

36.6

11.旅游综合收入

亿元

 

 

 

1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957

36094

8.6

1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903

14240

9.5

1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2015年的数据来自统计年鉴,2019年的数据来自统计公报,其中到位境内资金数据来自2015年和2019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报告)

 

(二)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疫情叠加,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大国间夺链”“筑链博弈和经贸规则主导权之争更趋激烈,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多,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成为常态。

从国内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将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由中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空间广阔,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效应持续增强,绿色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自主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产业发展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以开发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趋势明显。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口老龄化等挑战更加严峻。未来五年,我国仍处于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

从全省看,我省将进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全方位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一圈五区”发展格局更加优化,合肥都市圈核心增长极作用将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能级进一步提升, “政产学研用金”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断完善;制造强省战略深入推进,新兴产业聚集地加快建设,“铜墙铁壁”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芯屏器合”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大智移云”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内陆开放新高地加快建设,安徽自贸区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开放平台能级显著提升;“放管服”、“全创改”、农业农村、医药卫生、防灾备灾、社会治理、生态补偿等重点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绿色转型区加快建设,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建设加快推进。

从全市看,我市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国家和省将继续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与合肥都市圈同城化步伐加快,市委市政府绿色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六安中心城市能级加快提升,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规划全面实施,“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四大绿色发展平台建设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三)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在顺利实现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区将由中等偏下向中等偏上收入阶段迈进,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升级,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传统要素支撑向科技创新驱动转换,低水平窄领域向全方位融入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一体化拓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也存在不少问题挑战。

1.机遇

一是多重国家和省区域战略叠加的机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部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等国家战略在我区汇集叠加。我省正在大力推进合肥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皖西革命老区振兴,加快建设合六经济走廊,提升六安城市能级,我区作为六安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交通优越,产业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有利于我区加快承接产业布局和转移转化,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促进高质量发展。

二是扩大内需、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机遇。“十四五”时期,国家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升级和大力发展新型消费,扩大有效投资,我区扩大内需潜力巨大。消费方面,我区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消费水平不高,提升空间大。茶叶、皖西白鹅、蔬菜、水果等绿色农产品品质优,养生养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新老基础设施均存在较大短板和弱项,内需发展具有较大空间。

三是省市打造绿色发展平台的机遇。“十四五”时期,我省将高起点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市委市政府继续推进“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四大绿色发展平台建设提质增效。我区作为“一谷一带”的核心区和“一岭一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获得充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有利于进一步壮大提升优势特色农业,促进产业融合深度发展,加快提升绿色振兴能力,打造合肥都市圈乃至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文化旅游、养生养老目的地。

四是六安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机遇。“十四五”时期,国家将继续推进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我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加快推进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六安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我区产业和创新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将有利于推进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挑战

一是经济中高速增长压力较大。当前,我区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基础薄弱,人均水平偏低的现状没有改变。2019年我区人均GDP仅为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的84%48%;工业化率仅为16.3%,分别比全市和全省低9.114.6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为47%(来自统计公报,标注的是全市数据,如有全区数据请提供),比全省低近9个百分点。发展不充分是当前我区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加快做大做强经济总量仍然是我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但在外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大环境下,经济基础薄弱的劣势将充分暴露,未来五年我区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将面临较大压力。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形势严峻。2019年我区三次产业结构为14.726.8:58.5,一产比重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二产低于全市9.3个百分点。农业大而不强,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工业企业普遍处在产业链中低端,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偏低,增速下滑严重,由2016年的39%下滑到2019年的8%。中心城区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在全国和全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未来五年我区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三是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任务艰巨。当前,我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仍然薄弱,5G、轨道交通、大数据、充电桩、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缺口仍然较大,区域内南北、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社会风险矛盾复杂多发,社会治理难度加大。这些都是我区“十四五”时期需要大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重点领域,也是努力扩大有效投资和促进消费升级的基础支撑。

四是要素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我区要素资源短缺问题依然严峻,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新型研发机构、双创空间等创新平台较少,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强度仅为千分之3.5,高技术企业数仅占全市的13.1%;地方财力薄弱,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的50.7%25.6%,对国家和省级转移支付的依赖较大;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经营管理、科技创新、技术工人等人才短缺;区域重大和优质项目不多,招商引资面临较多困难。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全市乃至大别山革命老区和合肥都市圈兄弟县(区)区位相近,产业同构,特色雷同,未来五年争夺优质要素资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五是绿色发展面临考验。未来五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深入推进,我省将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资源环境硬约束将不断强化,我区整体上属于限制开发的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很多区域处于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环境容量逐渐趋于饱和,能耗空间有限,在国家实行能源双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大背景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亟待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探索创新生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和有效模式,加快提升我区绿色振兴的能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总体来看,未来五年我区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新时代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和优势条件。只要紧紧抓住重大机遇,有效应对困难挑战,锻长板、补短板,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谱写新时代创新发展、绿色振兴裕安新篇章。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开放,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聚焦提升五大绿色增长极,着力优化“一心两轴,多级增长”格局,着力夯实“六个一”绿色发展平台,着力融入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大格局,统筹推进高质量经济发展、高层次协同创新、高水平社会治理、高品质居民生活,努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先行区、大别山绿色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和长三角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目的地,打造裕安“山水福地、创新惠区”城市形象,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裕安。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质量发展和稳健增长相统筹。将质量效益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在经济发展中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既要保持稳健增长,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又要提升发展质量,倡导绿色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质量、效率、动力根本性变革。

坚持创新引领和产业融合相促进。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交汇的机遇,大力推进六安高新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以产业融合促进科技创新。

坚持区域协同和城乡融合相协调。把握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长三角,等高对接合肥都市圈,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带动乡村发展,形成区域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生态优先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全景裕安建设。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绿色振兴,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努力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

坚持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统一。应对错综复杂国内外环境,统筹做好需要和可能,既要集中资源,精准投向,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尽力办好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又要量力而行,不过度透支未来财力,防范和化解各种系统性风险。

(三)发展战略

创新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富民强区的第一动力,积极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G60科创走廊、滨湖科学城等建设,以创建裕安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抓手和平台,着力汇聚创新要素,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增强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动能。

绿色振兴战略。把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作为富民强区之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持续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先行区创建, 统筹推进“一心一廊、一谷一带、一岭一库”绿色平台建设,突出环境、产业、人居、生态、低碳、循环,构建绿色发展集聚区,塑造绿色增长新样板。  

开放融合战略。把开放合作作为富民强区的重要推力,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深化与合肥都市圈城市合作发展,着力推动与六安各县区联动发展,促进产业分工优势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应有关键节点作用

人才强区战略。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创新精准引才政策举措,建立精准引才新型机制,协调推进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倾心营造引才、育才、用人的优质环境,切实增强各类人才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为裕安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四)发展定位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先行区。对接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等方面率先开展先行先试,加快六安河西滨水新区建设步伐,推动淮河经济带建设向下游延伸,筑牢皖西大别山区生态屏障,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大别山绿色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发挥我区绿色生态、红色文化等优势,借助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推动绿色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着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打造生态环保科技首位产业,建设国内知名红色教育基地,建成长三角绿色产品生产加工与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长三角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目的地。积极融入长三角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我区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积极发展养生、养老等大健康产业,实施大独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裕安区全域旅游及旅游集散中心等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休闲旅游和养生养老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吸引长三角等地客户,扩大知名度。

(五)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全区经济预计年均增长6.5%左右,经济总量在全市排位名次上升,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202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亿元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千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年均增长7%、9.5%和8%,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质量效益实现新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占比分别提高到**%和**%。以生态环保科技首位产业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产业高端化、集聚化和融合化发展态势形成,一批三次产业融合项目建成投产。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万元/人。

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G产业园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两园一中心”绿色城南科技创新走廊不断发展壮大,一批高技术企业和重大科技专项建成投产,“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初步形成,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开放合作呈现新局面。在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一体化中地位显著提升,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利用区外资金大幅增加,区域合作向纵深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长三角大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区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到**亿美元和**万美元,利用区外资金**亿元。

绿色振兴开启新篇章。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河西生态新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长三角绿色产品生产加工与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逐步建立,皖西大别山区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释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先行区基本确立,“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得到充分体现。到2025年,全区单位GDP能耗下降**%,PM2.5浓度下降到每立方米40微克,森林覆盖率达到36.5%,绿色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

民生福祉达到新高度。就业更加充分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到2025年,教育、医疗、社保水平进一步提高,每千人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到**平方米。公共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更加完备,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专栏2:裕安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指标

单位

2020年

计划值

2025年

目标值

年均增长率(%)

经济

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315

450

6.5

现代服务业占比

%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25.8

36

7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57.5

248

9.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35.8

200

8

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创新驱动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

0.8

2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高新技术企业数

30

50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

 

 

 

协调发展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

 

 

 

利用长三角到位资金

万元

 

 

 

人均GDP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比例

%

 

 

 

民生福祉

城镇调查失业率

%

 

<4.5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万元

 

 

 

每千学生专任教师数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生数

 

2.5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每千人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

平方米

 

 

 

资源环境

空气优良天数

 

>82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污水集中处理率

%

 

55%

 

森林覆盖率

%

 

 

 

万元GDP能耗

%

 

 

 

绿色产业增加值占比

 

 

 

 

安全保障

 

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

公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

 

 

 

每万人口受理案件数

起/万人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区域功能布局,构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突出主体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开发有序的发展格局,促进绿色振兴。

1.优化“一心两轴、多极增长”总体布局

统筹城乡空间区域,推动区域功能动态调整,促进“中心城区”功能升级,“南北两轴”纽带提升和“多极”聚合能力增强,加快形成裕安版内外“双循环”新格局,增强对全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支撑。

推动中心城区功能升级。一心为大城区概念,包括老城区、六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六安高新区)、南部新城、河西滨水新区、平桥乡、小华山街道和城南镇大部分区域。加快城市发展转型提升,有序推进老城改造,着力推进南部新城和河西滨水新区建设,有序扩大城市发展空间,增强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加快完善新基建、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增强政务、商务、商贸、科教和文化等功能。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数字赋能创新型产业优化布局和适度集聚,促进产城融合,发挥其在全区高质量发展中的中心辐射和核心动力源作用。

做强南北两条特色产业和城镇发展轴。依托六安茶谷裕安段建设,串联南部乡镇,重点打造以茶产业和生态旅游为特色的产业城镇发展轴,优化沿轴线城镇布局,加强改善生产和和交通条件,重点发展茶产业、休闲观光农业,滨水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加工物流等,打造南部高质量发展隆起轴。依托淠河沿线优质农业资源,串联北部乡镇,重点打造以生态休闲和农业融合发展为特色的产业城镇发展轴,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推动建设绿色生态“菜篮子”基地、畜牧业基地,加强农业一二三产融合互促,促进特色产业集群镇高质量发展,构筑北部高质量发展隆起轴

聚焦提升五大经济增长极。突出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打造高新区“一区一园”新型工业化增长极;突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一谷一岭”建设,打造六安茶谷与江淮果岭生态休闲旅游增长极;突出市场衔接和品质提升,打造淠河生态经济带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增长极;突出南部新城城市副中心,推动高铁片区与生态新区配套建设,打造绿色城南高端商务与都市休闲增长极;突出产业集聚升级,推进产业集群镇、专业特色镇发展,打造镇域特色产业增长极。加强各个增长极特色化发展载体培育和多元化发展路径创新,推动全区优势集聚、精明增长。

专栏3:裕安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示意图

 

2.夯实“六个一”绿色发展主平台

按照市产业布局,引导现代制造、科技创新、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要素围绕“一心一廊、一谷一带、一岭一库”优化布局,打造若干产业园、科技园、物流园、现代农园,加强产业集聚集约和绿色发展,形成对裕安绿色振兴的强劲支撑。

一心一廊。即六安中心城区和六合经济走廊。裕安中心城区进一步完善绿色城镇体系,大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聚焦发展商贸、物流、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及数字经济等创新型产业,促进人口和产业双集聚。六合经济走廊重点推动六安高新区“一区一园”高质量发展,着力承接合肥等地产业转移和科创辐射,推动与走廊沿线金安区、金寨县、叶集区等地区产业协作,协同提升产业链水平。

一谷一带。即六安茶谷和淠河生态经济带。六安茶谷裕安段突出为纽带,以为主题,推进茶谷沿线乡镇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健康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建设生态谷、产业谷、旅游谷、科技谷、养生谷和富民谷淠河生态经济带裕安段强化水源地生态保护和淠河生态廊道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城郊农业皖西白鹅等地方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强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

一岭一库。即江淮果岭和西山药库。江淮果岭裕安片充分体现江淮分水岭地理位置特色,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游则游”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配合农业开发,建设一批林果特色小镇、主题公园、避暑农庄和乡村田园综合体等,将江淮分水岭由贫困岭转变为生态岭、增收岭、幸福岭。西山药库裕安片围绕中药全产业链,加大道地药材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设一批中药材种养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培育中药材深加工龙头企业,推进中药产业与医疗保健、养生养老、文化旅游等行业深度融合

(二)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制造强区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贯彻“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产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四新”经济,培育壮大以生态环保为首位的绿色先进制造业集群。

1.提升园区平台能级

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优化六安高新区产业布局,探索推进“园中园”发展模式,促进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建设特色园区。合理配套新型商业区,科学规划建设金融、商务、文化等服务功能区,推动“三生”融合、产城融合、两业融合。推动与合六叶工业走廊沿线开展跨区域园区合作共建、产业链共同培育,逐步打造泛长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合肥战兴产业配套地、六安创新创业目的地。全面深化与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项目孵化、科技成果引入、投资基金、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合作,继续实施园区提升工程,深入推动产业布局系统化,加快打造科技创新转化高地、新兴产业集聚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

促进乡镇工业特色发展。结合新一轮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修编,突出六安瓜片、固镇皖西白鹅、苏埠绳网、丁集婚纱、新安羽毛、顺河鲜乳、狮子岗红桃等产业特色,加快乡镇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支持固镇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等争创省级园区,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小镇,形成特色加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节点。

专栏4:裕安区“十四五”乡镇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方向

乡镇特色产业集聚区

特色加工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方向

苏埠绳网产业集聚区

绳网产业

加强特色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个私经济集聚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延伸,打造集生产、加工、网络营销、农家乐为一体的绳网产业集群。

固镇羽绒羽毛产业集聚区

羽绒加工

推动实施农副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项目,进一步招商引资,延伸产业链,加强集聚区污染处理,争创省级园区,提升“中国羽绒名镇”品牌形象。

丁集婚庆时尚产业集聚区

婚纱产业

突出发展时尚婚纱加工业,完善婚纱创意生产、摄影展示、电商物流、大数据等配套设施,促进婚纱上下游产业链全覆盖,打造“中国头牌、影响世界”的婚纱产业重镇和特色小镇

独山名优茶加工集聚区

抹茶产业

大力发展名优茶、抹茶等茶叶深加工,配套发展茶旅、文旅、农旅,打造三产融合的抹茶特色小镇。

顺河工业集聚区

鲜乳加工、服装加工

利用现代技术和设备,加快传统服装加工业改造提升;发挥顺河奶牛养殖业优势,拓展鲜乳生产、加工、体验等环节,培育鲜乳特色小镇,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2.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汇机遇,发挥我区新兴产业基础优势,大力推进生态环保、装备制造、材料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主导产业“补链”“强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生态环保首位产业。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要求,立足六安高新区环保新材料产业基础,以华电六安电厂、高迪环保、中宝建材等上下游企业为依托,加大产业补链和延伸,大力拓展固废处理、餐厨废弃物处理、污水监测处理、降噪等环保装备产业,空气和饮用水净化设备产业,生态建筑产业等,推动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化发展。以中科曙光等企业为依托,推动5G生态环保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5G产业创新中心,培育发展高速智能传感器、边缘计算芯片集成电路等5G基础产业,促进5G、物联网等技术在生态环保领域的赋能与应用,提升首位产业的科技水平及综合竞争力。实施首位产业聚能工程,充分利用国家支持生态环保发展的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首位产业集聚、政策措施向首位产业倾斜、工作力量向首位产业加强。

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六安高新区为载体,以合肥都市圈产业合作为契机,积极引进培育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器械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工程机械、农机装备、轻工纺织装备等传统优势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集聚。实施工业主体壮大工程,大力引进优质企业,重点支持骨干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强化高端装备制造业主体支撑。依托安徽恒源机械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基础,实施汽车零部件及齿轮精加工、新能源汽车配件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创省市三重一创项目。推动形成“创新团队—产业化项目—集聚板块—装备专业园区”梯度发展格局。

推动材料与新材料产业“补链”。对接合肥市都市圈产业集群,瞄准汽车电子、公共安全、医疗健康等配套产品需求,发挥我区材料产业优势,大力拓展延伸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磁性新材料、光电子新材料和医疗材料。推动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实施六安高新区材料产业园等建设项目,培育壮大首玻光电等全省创新百强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新材料企业集聚,发展富有效率的新材料产业集群。重视材料与新材料产业研发、制造和使用全过程的环境友好,严禁新增钢铁、电解铝、铸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产能,促进省绿色发展试点示范区建设。

加快新能源产业“延链”。以高新区平桥园区为载体,积极引进新能源龙头企业,巩固提升光伏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推动地热能、空气能等新能源应用开发,不断完善全产业链。围绕新农村绿色发展需求,大力发展集中供气大型沼气、农作物秸秆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培育新能源产业增长点。支持皖翔电力等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新能源企业申报省市“三重一创”项目,加速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

3.推动特色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品牌提升,着力推动农产品加工、羽绒羽毛制品、纺织服装、绳网加工等传统特色产业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专、精、特、新”特色产品及品牌,强化对全区工业经济的支撑能力。

做精农产品加工业。适应消费升级市场需求,深入贯彻落实省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和市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强基、强区、强镇、强企、重点项目招商、品牌提升等“六大”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拓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功能保健品等绿色食品加工循环链,探索新商业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抢占消费升级市场空间。发挥我区茶叶、油茶、毛竹、果、皖西白鹅、小龙虾等特色资源优势,倡导特色小镇建设模式,推动独山原生液态茶园保护、西河口茶竹木加工、狮子岗果品和畜禽深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徽六牌”六安瓜片等名优茶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六安瓜片区域性公共品牌影响力。推广“机器换人”,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

打响羽绒羽毛制品品牌。充分发挥“皖西白鹅”传统优势,积极创建固镇羽绒羽毛特色小镇、新安国家级羽毛球体育用品产业集群镇实施集比赛和展示为一体的大型羽球体验馆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羽绒羽毛产业的集聚度和品牌知名度。实施羽绒羽毛加工业转型发展专项行动,大力支持规上企业、品牌企业发展,积极引进相关产业链企业,巩固提升国际比赛训练品牌用球产品。加大羽绒被、羽毛球、羽毛工艺品等羽毛制品的生产及出口,推动羽绒羽毛加工与文化创意、电商物流、线上经济等融合发展,增强羽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波及辐射效应。继续实施质量品牌塑造工程,培育一批国内驰名、省内有名的羽绒羽毛品牌,提升“中国羽绒名镇”品牌形象。

做优做强婚纱产业。以丁集婚纱特色小镇为载体,大力推进婚纱产业“专、精、特、新”发展,推进大众化婚纱加工与创意设计、智能加工和个性化定制相结合,提升婚庆服装品质和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抢占国内外销售市场,鼓励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支持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努力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婚纱服装品牌。

整合提升绳网产业。结合苏埠绳网特色小镇创建,高起点规划推动绳网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绳网企业与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促进高档次绳网研发生产。鼓励绳网企业兼并联合,做大做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发挥苏埠绳网行业协会作用,推动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工艺创新,引导企业发展线上销售渠道,扩大“秀林”、“银渔”等“全国行业品牌”的影响力,提高出口份额。

4.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赋能

“数字江淮”建设为契机,以六安高新区为标杆,率先推动高新区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及应用生态体系布局,积极布局物联网,打造一批数字车间,加强与长三角大数据产业发展合作联盟等合作,强化数字经济基础支撑,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商业新模式

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主动参与长三角特别是合肥都市圈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重点推动裕安企业级平台、工业APP应用系统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大力实施企业登云上网工程,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云上平台探索共享制造新模式,充分分享资源富集企业向社会开放的产品开发、制造、物流配送等资源,积极采用云端研发设计、优化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监控等服务,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推动长三角安全技术研发成果在裕安应用,强化工业互联网等安全保障。

培育“5G+融合应用”产业。主动对接参与合肥未来产业集聚地建设,以高新区5G生态环保产业园及5G产业创新中心为依托,重点培育高速智能传感器、边缘计算芯片集成电路、无线充电器材等5G基础产业,积极抢占5G+工业互联网、5G+生态环保、5G+装备制造5G+智能网联汽车、5G+智慧农业、5G+智慧旅游等“5G+”融合应用新业态制高点,谋划发展基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未来产业。

聚焦智能制造产业。以园区现有智能制造企业为基础,加快智能制造企业集聚,引进和培育一批人工智能系统方案服务供应商,形成人工智能服务生态。在生态环保、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率先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在机械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开展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加快协同设计与制造、虚拟生产、网络化控制系统、纵向集成系统、远程诊断维护、智能供应链、工业大数据、智能感知终端的创新及应用,开发新功能、新产品,实现向高端化转型。积极布局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相关高新技术产业,谋划智能家电等新产业发展。

拓展服务衍生制造。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婚纱服装等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推动青网(六安)科创园项目建设与运营,加快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智能科技、文化创意等创新型现代服务业企业集聚,鼓励服务企业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羽绒羽毛制品等企业拓展线上经济等业务,支持六安高新区、苏埠绳网小镇、丁集婚纱小镇等开拓工业旅游业。

(三)聚焦新型消费需求,促进服务提质升级

积极适应新时期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变化,顺应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大趋势,把握数字经济不断催生的服务新空间、新业态,抢抓疫情后补短板机遇,促进裕安商贸、旅游、健康等服务业大发展,加快细分市场和服务业新热点培育,推动便利化、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实现服务经济大提升。

1.繁荣发展城乡大商贸

加强数字经济对现代商贸体系赋能,进一步完善城乡商贸布局,以“商圈+物流+电商”模式推动商业运营模式和理念创新,打造一批核心商圈、专业物流园和互联网网销网购平台,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商贸大发展。

塑造城市新商圈。以打造特色商圈理念,加快城市商业优化布局和改造提升,塑造六安城市商业新中心。中心城区加快商业街区改造提升和商业楼宇集聚,完善政务、商务功能,形成以政务和生活服务为特色的城市商圈。南部新城加快专业市场提升升级,推动建设吾悦广场等一批集购物、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打造与专业市场和新兴购娱中心为特色的城市新商圈。河西滨水新区及沿淠区域积极利用优质生态环境,依托市体育中心、裕安罍街等核心项目,加快新型商贸集聚,打造以文化消费娱乐为特色的时尚休闲商圈。

培育新兴商贸业态。抢抓消费升级机遇,推动传统商业模式变革,积极推进商业街区“微更新”,打造小而美的精品街区,大力发展体验式消费。积极完善社区微商圈,引入罗森、谊品生鲜、邻几、海屯生鲜、苏宁小店等新零售连锁品牌和24小时便利店,打通居民生活服务最后一公里。顺应线上新零售发展趋势,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菜店、生鲜超市连锁店等,推动生鲜配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以培育商贸经济新增长点、提高人民生活便利水平为宗旨,大力发展“夜经济”,形成融文化休闲、餐饮购物、时尚娱乐、体育健身等于一体裕安“夜经济”品牌

提升发展城乡物流。进一步完善分路口、城南物流中心等物流配套设施,打造功能完备、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现代物流集聚服务平台,提升大别山区商贸物流中心服务能力。针对裕安区优质茶叶、蔬菜保鲜配送等专业物流特色,积极培育引进龙头物流企业,推进物流业态升级、服务提升和智慧化。强化物流资源配置管理,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广在城市配送、农村物流、冷链物流等重点物流领域无车承运物流模式。推动重要商品物资储备、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等项目建设,积极融入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发挥公益性物流设施在满足消费需求、保障市场拉动内需中的重要作用。

特色化发展电子商务。利用蜂狂购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等新载体,推动电商产业园、物流产业园资源整合,提升聚集效益。顺应线上经济发展大趋势,加快推动丁集婚纱、独山茶叶、固镇白鹅、苏埠绳网等特色电商小镇发展,促进电商与大别山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提升效益。扎实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规范村级电商站点运行,通过“皖邮购”“农村淘宝”等平台,巩固提升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农产品营销渠道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扩大六安瓜片、徐集花生糖、皖西羽绒、丁集婚纱、苏埠挂面和豆腐等裕安名优特产品上行能力。

专栏5:裕安区“十四五”商贸体系重点载体

培育商圈:(需收集更多资料)

城市商业综合体:重点推进南部新城吾悦广场项目;启动实施**、**等项目;谋划建设**、**等项目

特色商业街区:重点推进裕安罍街项目;启动实施**、**等项目;谋划建设**、**等项目

商业楼宇:重点推进**项目;启动实施**、**等项目;谋划建设**、**等项目

物流基地:重点推进**项目;启动实施**、**等项目;谋划建设**、**等项目

电商平台:蜂狂购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

特色电商小镇:建设丁集婚纱特色电商小镇;独山茶叶特色电商小镇;固镇白鹅系列产品特色电商小镇;苏埠绳网特色电商小镇等

2.提升发展全域大旅游

按照“南北互动、环带通融、产旅一体、城旅融合、景村共建”的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加快推动全区红、绿、古、蓝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打造红色教育、茶谷养生、滨水湿地、乡村休闲、历史文化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推进“旅游+农事+文化+研学+节会+康养”融合发展、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实施裕安旅游精品创建行动,打造“341”明星景区,即3个3A景区,4个4A景区,争创大独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提升全景裕安。加快全区绿道、旅游风景道循环成网,串联沿线景点,打造红色记忆走廊、茶谷绿道走廊、淠河滨水走廊、竹海氧吧走廊、浪漫婚纱走廊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推动与周边地区旅游抱团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次突破800万,旅游总收入达到90亿元,旅游富民迈出实质性步伐,旅游产业对服务业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突显。

专栏6:裕安区“十四五”重点发展旅游产品

红色教育游。依托独山、苏埠等红色文化遗迹遗址,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重点实施一批纪念馆、街区提升,红色教育培训,红色遗址保护性开发等项目,强化革命历史情景设计,着力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坚持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红绿结合的发展思路,打造八十里红色记忆走廊,树立裕安红色名片。

茶谷养生游。依托六安瓜片茶品牌基础,进一步做深茶文化、做足茶体验、做强茶经济、做优茶产品,唱响“茶旅主题”,打造茶谷养生旅游文化名片。积极推进紫荆花怡养小镇、独山抹茶小镇、桃花仙谷、横河岭森林公园、沙家湾泉水康养中心等养生旅游节点项目建设,通过整合绿色生态、医疗、中医药等特色养生资源,开发森林养生、观光旅游、民俗文化体验等多样性产品,打造养生休闲度假胜地,以“独特性”和“唯一性”的旅游养生产品吸引游客长期住养。

农旅、产旅联动游。依托茶谷风景道等重点旅游线路建设,将沿线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串联成线,打造桃花仙谷、樱花溪畔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景区,积极发展精品民宿。推动六安瓜片、丁集婚纱、皖西白鹅、顺河乳业、固镇羽毛工艺等特色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产旅融合小镇,促进产旅融合效益提升。

大别山湿地休闲游。重点推进横排头景区提升、苏埠老街、大别山湿地、老淠河上游沿线亲水旅游等项目,打响世界著名的淠史杭灌区源头——横排头枢纽工程名片。抢抓淠河经济带发展机遇,提升淠史杭水利展览馆,打造大别山湿地绿色长廊生态景观,营造淠水欢歌景象。

文化体验研学游。整合乡土文化,婚纱、创意、影视、航空等时尚文化,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持续办好桃花节等文化节庆品牌活动。依托红色、水利、自然和文化遗产等资源,加大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和规范发展,建设独山革命旧址群、横排头、横河岭森林公园、小龙生态园、武陟山庄、苏埠书画小镇等一批省级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线上智慧游。大力推进信息化手段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旅游及其监管服务中的应用,推广智慧导览、解说、停车服务、信息咨询等,建设智慧景区。完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集咨询、住餐预订、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等为一体的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鼓励文旅企业、景区景点推出“线上景区游览”项目和居家VR旅行产品,发展虚拟旅游经济。

3.大力发展融合大健康

依托茶谷、湿地、优质种养农产品、怡养小镇等康养资源本底,抢抓老龄化带来的健康消费空间、疫情后健康领域补短板空间互联网+”大健康为突破口推动养老养生、健康服务、运动休闲等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打造若干以健康为核心的生产和服务基地,形成裕安产业新增长点。

健康养老产业。树立健康养老大产业观念,积极盘活利用各类养老资源,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办具有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能力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加快构筑包括养老医疗保健、康复护理、托管托养服务、养老陪护家政服务、养老地产、养老保险保险、养老中介等服务高效融合的养老产业链,催生庞大的健康养老市场需求。加快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和应用,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健康管理产业,支持医院体检中心向综合性健康管理机构转型,拓展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链,开展咨询、风险评估、筛查、干预、档案建立、就诊指导、就诊预约等全过程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充分利用中医药、特色农产品等养生资源,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养老和健康养生示范基地。

运动休闲产业。依托月亮岛体育休闲岛和市体育馆等项目建设,打造体育健身休闲中心和体育服务综合体,塑造六安运动休闲新名片。支持各地集合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毅行、骑行、攀爬、登山、野营漂流、垂钓等户外体育旅游产品,持续办好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山地自行车赛、毅行六安——城区全民健身走、长跑、健身休闲大会、美丽乡村篮球赛等品牌赛事。加快运行体育产业实体培育,促进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加快发展。

专栏7:裕安区“十四五”大健康产业总体布局

面向长三角巨大的健康养老市场,加强全区大健康产业谋划布局,形成“1核2片3区4基”辐射延伸式的健康产业空间布局体系。

一核:瞄准长三角老年高端消费人群,按照“医、护、养、学、研”一体化新模式,积极发展面向长三角的养老产业,构建长三角健康养老产业核心区,打造裕安康疗养生养老高地。

二片:北片突出有机食品制造、户外运动等健康产业,培育成特色突出、具备区域影响力的有机食品、营养保健品健康产业示范片区。南片利用森林覆盖率高、绿色生态优势突出等特点,打造具有引领作用的药材种植加工、养生养老、旅游观光、民俗生活体验片区。

三区:分别为营养健康产业功能区(位于北片)、生态健康产业功能区(位于南片)和医药健康产业功能区(位于城区)。

四基地:分别为健康养老服务基地、健康食品生产基地、医药产品制造基地、康疗养生服务基地。

4.推动其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以满足不断升级的产业服务和居民生活服务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等生活服务业,促进服务业融合互促发展,不断增强裕安服务经济活力。

现代金融。进一步完善金融网点布局,推动新兴金融机构入驻,加快形成金融集聚发展格局。鼓励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科技创新,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力发展特色金融,引进科技金融、汽车金融、消费金融、资信评估等新兴金融业态,实行金融错位化发展。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充分发展,加快引入天使基金、产业基金、风投基金等,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积极鼓励企业上市、发债,力争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推动完善信用服务体系,促进支付、结算类金融规范发展。

科技服务。依托六安高新区、青网(六安)科创园双创平台建设,重点围绕全区产业生产系统智能化、产业组织网络化和产品需求多样化需要,聚焦生态环保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绿色建筑等产业和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研发和工业设计服务企业创建一批高水平研发设计服务平台,推动全区产业链向研发设计服务端延伸。加快检验检测、产品中试、科技中介等服务业发展,推广促进创客咖啡等科技服务新业态。

商务服务。实施商务环境优培策略,立足服务产业,大力发展审计、会计、法务、咨询、商标品牌专利、版权、资产评估、知识产权转化转让、人力资源等现代商务服务业,稳步提升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商务服务支撑。积极发展商务楼宇经济,推动商务服务和楼宇经济融合互促,重点推进中心城区**,南部新城****等特色楼宇群项目建设,打造“一主一新”核心商务区

社区服务。积极适应智慧化生活大趋势,推进社区服务业智慧化改造,建设邻里中心,推动开展一批未来社区示范。以城市社区理念和发展模式优化乡镇综合服务,提升乡村便利化生活服务水平。依托12349”社区便民服务平台,规范和提升社区家政服务,推动社区服务便捷提升。优化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引导社会力量开办多种类型社区服务机构,提高社区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产业化。

(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打造全省农业强区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依托“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四大绿色发展平台,发挥生态、区位、特色资源等优势,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做大做强全省知名特色农业强区,打造长三角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1.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化、机械化、数字化、优质化和品牌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确保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0万亩,到2025年,全区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5万吨。实施两区建管护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打造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产能提升、管护到位、生产现代化的两区集中建设一批亩以上高标准农田,建立健全“明确事权、改革产权、多元投入、建管结合”高标准农田建管机制,力争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77万亩。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品牌粮食基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增强粮食安全储备能力,严格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执行稻谷、小麦等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推广各种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农业保险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以培育并创建农业科技园区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支持农业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建设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工作站、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深化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化科技特派员队伍。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加强茶叶等新品种筛选和改良试验,推进皖西白鹅等良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技术模式,积极创建国家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支持区域内丘陵山区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推进茶叶、水果、蔬菜等丘陵山区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加快现代种业、畜牧水产、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等产业的农机装备和技术应用。到2025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实施智慧农业引领工程。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推进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发展智能“车间农业”建设一批数字田园、数字养殖场和数字渔场,积极争取开展国家数字农业试点。

打造现代农业质量品牌。全面推进农业全程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国家级标准化白鹅养殖示范场等“三园两场”标准化示范创建,实施裕安区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提升增效项目。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优质特色农产品,支持企业申请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到2025年,全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总量达到160个以上,产品认证覆盖率超过80%争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巩固提升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加强农产品和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提升农产品监测数据质量。加强四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强化基层执法监管能力。加快推进食用农产品、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建设,推动与省追溯平台的有效对接和融合。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计划立健全农业品牌目录和管理制度,推行品牌目录动态管理。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品牌展示、推介活动。积极申报农产品驰名和著名商标以及国字号、省级名牌农产品,进一步培育壮大丰源裕安、六安瓜片、皖西白鹅、徐集花生糖、皖西羽毛羽绒、六安大麻、新华红桃、六安蓝莓等区域公用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影响力和信誉度。到2025年,全区农产品品牌总量突破120个。

2.推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聚焦优势特色资源,大力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开发,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拓展农业功能,加快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

壮大提升优势特色农业。依托良好产业基础,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农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进一步做大做强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油茶、皖西白鹅、生猪、奶牛、白山羊及稻渔综合种养等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建设和改造提升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推进“产加销服”“科工贸旅”一体化发展,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格局。

实施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工程。推进林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转型升级,做强固镇镇羽绒羽毛产业园,积极创建省级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强固镇、丁集特色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加快建设苏埠、新安、顺河、分路口等一批 农产品加工产业强镇。加快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动皖西白鹅等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建设一批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重点建设独山“六安瓜片”茶谷将军小镇、苏埠绳网民宿小镇,狮子岗桃花仙谷健康小镇、顺河牛奶加工鲜乳小镇、丁集婚纱特色小镇、徐集紫荆花怡养特色小镇、固镇皖西白鹅特色小镇,抹茶小镇等农业类特色小镇。

培育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积极探索定制农业、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深入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

专栏8:裕安区“十四五”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工程

1.以“六安茶谷”为载体,以“六安瓜片”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实施裕安六安瓜片产业融合示范园等项目,重点发展“六安瓜片”等名优茶生产,推进茶产业绿色增长模式攻关示范,大力建设茶叶标准园,实施茶园“双替代”行动,积极发展夏、秋茶,开发抹茶等精深加工产品。到2025年,茶园面积发展到17.5亩,建成相对连片100亩以上的茶叶标准园120个,茶叶年产量超过0.8万吨,综合产值超过22亿元。

2.蔬菜。以淠经济带和近郊乡镇为重点,积极推进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支持发展设施蔬菜做大做强顺河辣椒、新安毛豆等本地特色蔬菜,加快推进裕安区现代蔬菜产业园、丰泰蔬菜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到2025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设施生产面积占比力争超过60%,综合产值超过20亿元。

3.水果。依托“江淮果岭”建设,大力发展桃、梨、葡萄、草莓、蓝莓、樱桃等水果,积极推进标准果园示范创建,到2025,果园面积达到15万亩,综合产值超过15亿元。

4.中药材。依托“西山药库”建设,重点发展石斛、天麻、茯苓、苍术、太子参、白芨、灵芝等大别山区本土中药材,推进建设中药材基地,培育壮大现代中药材龙头企业。积极开发中药饮片、颗粒等深加工产品,到2025年,规模种植面积达2万亩,(医)药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亿元。

5.油茶积极发展油茶、山核桃、板栗、油牡丹等主要木本油料与坚果产业开展油茶标准化示范,推广名优品种和适用技术,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实施大别山优质油茶产业提升工程,延伸油茶产业加工链。到2025年,建成油茶基地12万亩,综合产值超过7亿元。

6.皖西白鹅。以规模养殖场为主体,推广绿色低碳循环养殖模式,建设固镇皖西白鹅产业集群镇,到2025年,白鹅饲养量达到400万只以上,综合产值超过15亿元。

7.特色畜禽。加快恢复并稳定生猪生产,积极发展奶牛、白山羊、土鸡、黑毛猪等特色养殖,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养加宰销一体化,实施华好阳光乳业奶制品加工等重点项目。完善动物防疫体系,持续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快实施双胞胎集团60万头生猪产业链项目等重点项目,到2025年,生猪、奶牛、白山羊出栏量分别达到50万头、1万头、10万只,综合产值达到35亿元。

8.水产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实施稻渔综合养殖百千万工程,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20万亩。积极发展泥鳅、黄鳝、黄颡鱼、生态甲鱼等特色有机鱼产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休闲渔业。加快茶谷有机鱼养殖区、淠淮生态经济带水产示范特色优质渔业养殖区、城郊休闲渔业示范区建设到2025年,水产品产量达到3.5万吨,综合产值超过15亿元。

3.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稳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形成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完善家庭农场管理服务制度,推进家庭农场基础台账和名录系统全覆盖,提升家庭农场主质量控制能力。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依法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深入推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联合体等示范创建。大力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加大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落实规划、用地、财税、信贷、保险等支持政策,扩大承担涉农项目规模。实施小农户能力提升工程,促进小农户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到2025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00家以上、家庭农场1300家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5个以上,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达到100家,示范家庭农场达到60家,示范联合社达到3个;培育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1000人。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法人治理、经营运行、收益分配、监督管理等机制。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培优扶强”示范工程,加大对集体经济支持力度,推进集体经济项目建设,鼓励经济实力强的农村集体组织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到2025年,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15%。

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培育服务型合作社、服务型农业企业和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促进各类服务主体与小农户有效对接。鼓励和引导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加强服务能力和设施建设,提供集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粮食烘干、农机场库棚和仓储物流服务等全产业链服务,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模式。推进集农资供应、农技服务、农机作业、物流配送、金融保险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服务性经营组织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达到15个。

(五)实施绿色振兴战略,建设新时代美好裕安

创建并巩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成果,加强重点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增强高质量绿色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1.巩固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推动水源涵养、森林增长、耕地保护,全面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稳步提升合肥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地区绿色生态安全屏障能级。加强区域水环境治理,依托淮河支流裕安段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淠河、汲河综合治理纳入淮河经济带建设整体项目,促进淮河经济带建设向下游延伸,强化山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突出山林保育保护,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快国家储备林及用材林基地建设,打造茶谷沿线森林城镇带、森林村庄群,争创省级森林城市。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对被污染地块分类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积极推进湿地修复,重点实施淠河湿地公园建设工程,加强城镇滨河带生态建设,加大退耕还湿力度。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严防动植物疫病疫情交叉感染、有毒有害物质传入传出。

专栏9:裕安区“十四五”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

1.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深入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到2025年,实现人工造林**万亩,封山育林**万亩,退化林修复**万亩,森林抚育**万亩。开展整村森林抚育试点,打造茶谷沿线森林城镇带、森林村庄群,创成省级森林城市,“十四五”创建省级森林城镇**个、森林村庄**个,森林长廊示范段**公里。

2.湿地保护工程。实行湿地资源总量管理,确保全区湿地面积不减少、功能不减退、性质不改变。禁止侵占自然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已侵占的要限期予以恢复。加强城镇滨河带生态建设,在河道两侧建设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有效管理湿地区域旅游业发展,严禁在湖区、库区和流域范围内新建水污染项目。综合运用湿地植被恢复技术、湿地土壤恢复技术、湿地水文恢复技术,保障区域生态系统安全。

3.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将淠河、汲河及其各支流等水污染防治作为我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定期监测入河排口水质,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实施整体联动治理,确保省市控断面水质的稳定达标。加快河岸库区周边生态廊道建设,修复水体生态功能,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

加强重要水源地、河湖(水库)源头区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实施青山、独山、西河口、石板冲、石婆店等南部山区乡镇农林业生产造成的水土流失防治工程。

4.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采取综合措施实施整村推进和全面整治,按照增加耕地规模、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的要求,到2025年可用于占补平衡的新增耕地不少于**万亩,增减挂钩不少于**万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不少于**万亩。

5.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提升野生动物救护繁育能力,拯救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妥善应对野生动植物突发和敏感事件。完成省级自然保护区资源本底普查,稳步推进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2.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升级版

全面升级蓝天保卫战。继续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控制为重点,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2.5排放。强化大气综合治理,完成大气重点监控区内重型车辆、柴油车辆禁入,散煤管控与油烟治理等工作,实施扬尘敏感区域洒水降尘,确保“水洗六安”落到实处。突出开展餐饮服务单位油烟污染治理,杜绝中心城区露天焚烧行为,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重点工业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全面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加强重点企业VOCs全过程污染控制,确保“十四五”期间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2%,优良天数逐年提高,彻底消除严重污染天数。

全面升级碧水保卫战。强化污染源整治,持续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专项行动。深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千吨万人”排查整治,推进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大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依据《裕安区农村污水处理规划》,全面完成农村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推广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试点经验,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努力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村庄水环境。

全面升级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严控高毒高风险农药使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扩大废弃农膜回收利用试点,力争到2025年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依据土壤污染详查结果,着重开展重点行业企业污染地块、历史遗留污染地块以及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的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

专栏10:裕安区“十四五”环境治理专项行动与重点项目

1.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加强城市扬尘严控、汽车尾气治理、餐饮油烟整治、农作物秸秆禁烧、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等专项行动方案的贯彻落实,到2025年,全区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低于40微克/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按上级环保专项规划要求削减。

2.水环境治理专项行动。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整治乡村河湖水系,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建设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和湿地小区。到2025年,全区地表水规划断面水质达到水环境质量专项规划要求。

3.土壤环境治理专项行动。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核实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状况。督导污染地块责任单位或部门,做好污染地块详查、风险评估及治理修复等工作。到2025年,全区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上级考核要求。

4.垃圾治理专项行动。按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要求,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逐步建立“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回收利用、末端处置”运行体系。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加强对市场化运营的监督管理。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全区全部村庄的生活垃圾达到有效治理。

5.农村“厕所革命”。按照分类推进的原则,实施农村自然村户改厕,加强美丽乡村中心村、旅游景点村等公厕建设,同步建立完善运维管护机制,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实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5%以上。

6.“三大保卫战”重点项目。实施全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项目、裕安淠河(东、西淠河)、汲河(东、西汲河)等流域生态修复工程、裕安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农村规模以下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项目、乡镇配套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及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建设项目等。

3.打造全市资源节约循环标杆

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办法,率先实现政府和大型商业设施全面使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提升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确保“十四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80吨标煤/万元,打造全市节能标杆。倡导全民节约用水,严控工业用水定额,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用水和再生水利用系统,抓好中水回用示范工程,推广农业节水灌溉,确保“十四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75立方米/万元,打造全市节水标杆。深度开展“每周少开一天车”活动,宣扬绿色出行方式,力争到2025年,公众绿色出行率≥40%,行政区使用公共交通的比例高于40%,引领绿色生活新风尚。推行绿色建筑,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30%,政府投资新建建筑(行政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在全市领跑。

4. 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地

积极探索我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提升生态产品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创新生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实现绿色惠民、打造绿色品牌,夯实裕安绿色发展平台。健全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探索资源有偿使用,鼓励引导开展水权交易、林业碳汇减排交易机制,争取省政府协调支持,重点加大合肥对我区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力度。支持六安高新区积极争创国家级绿色园区,推进其在产业链设计、能源和资源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运行管理等方面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措施。依托紫荆花怡养小镇等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深挖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佳肴美食等特色资源,积极融合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促进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一批数字乡村、网红小镇依托苏埠镇南楼农民公园等,加快建成首批乡村振兴休闲农业示范区。

(六)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建设宜居宜业新裕安

坚持城、产、人高效协同,促进城乡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处理好新老城区、新旧社区、城镇乡关系,推动城区“中心隆起、两翼齐飞”和智慧化建管,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先行区。

1.推动老城区“中心隆起”

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统筹推进老城区更新提质,提升经济密度,强化核心功能,发挥对全区发展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

稳步开展老城改造。以老城区路网、老旧小区地下空间、消防设施、生态空间、停车系统、慢行系统等为重点,实施老城区功能升级改造工程,提升老城区面貌。加快城区地下管网改造,通过采取翻建雨水管道、新建排水管道、实施雨污分流、增设雨水口等措施,推动积涝点改造。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生态停车场、立体停车场等项目建设,解决老城区停车难的问题。突出“创城为民、全民创城”主题,在推进机制、投入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建立常态化机制,不断提升创城水平。

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多点分散布局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合址建设,提高设施综合利用效率,实现用地集约化、建设标准化、配套集成化、管理一体化的多重优点。创新探索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建模式,推动与城市其他空间及功能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闲置存量用地、边角地等空间,通过合并、改建、置换、租赁等方式,以创新高效的空间配建模式快速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缺口。

2.促进城南、河西“双翼齐飞”

顺应城市有机生长机理,稳步推动中心城区南扩西延,促进城市功能适度聚集和分化,提高城区的综合承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打造产城协同的城市发展新增长极。

高水平打造南部新城。依托高铁站场、合六南通道(需对接核实)等便捷交通优势,以及南湖湿地公园等生态优势,高起点、渐进式推动南部新城区建设,推动与老城区、六安高新区分区连片发展。加强高规格规划引领,力争市重点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区公共文化场馆等项目在南部新城集中布局,增强新区人文底蕴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吾悦广场等商业综合体招商运营,塑造六安城市新商圈。大力发展高端商务楼宇经济,推动金融、商贸、文创、总部经济等集聚,促进南部新城由单一生活型社区向综合型城市社区转型,打造六安城市产业发展新载体。

加快河西滨水新区建设步伐。突出商务办公、商业金融、教育功能,结合老淠河景观整治发展休闲旅游功能,提升裕安发展新动力源。修订完善河西滨水新区规划,紧扣滨水、生态、文化特色,联动六安高新区平桥园,促进西部生态新区人口聚集和产业升级。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对路网框架进行完善,打通断头路,对给排水、电力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加强学校、医院、商场等功能布局,合理布局公交站点、露天停车场、公共绿地等,提升新区品质,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3.加强智慧化城市建管

加快“智慧裕安”建设,构建裕安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推动平台系统整合与数据共联共享,提升基础数据资源处理、开发、分析、治理能力,提升城市运行虚实映射、城市决策模拟仿真、城市灾害智能预警水平,实现城市“一张图”规划、“一盘棋”治理。借鉴国内先进城市管理经验,依托现有数字城管平台技术体系及运行模式,通过整合、拓展、升级应用系统,构建全省示范的智慧城管系统。加强市政消火栓建设,增设一批乡镇消防救援站,增强车辆器材装备、人员经费保障。构建城市智慧停车体系,配套完善弹性停车、错时开放、潮汐停车、共享停车等政策机制。按照国家统一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标准,加快推进不同分类垃圾的处理及处置设施建设,持续推动裕安生活垃圾治理从“末端处理”向“源头管控”转变。

4.提升小城镇建设能级

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以产聚镇”“一镇一业”,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便利性、归属感、放心感,打造集聚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生活圈。推动小城镇发展融入全区、全市格局,突出本地资源优势,差异定位、错位发展。卫星镇推动分路口、新安、徐集三个卫星镇以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延伸为抓手,联动中心城区发展,拓展城区发展腹地。副中心镇加快苏埠、独山、丁集、固镇等区域中心镇建设,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提升配套支撑能力,增强对周边乡村人口的集聚能力和服务辐射水平。一般乡镇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做好生态保护,增强区域教育、医疗、文体等镇区服务功能。加强小城镇特色产业平台建设,按照“产业特而强、形态小而美”发展理念,推动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创建一批省、市级特色小镇。

专栏11:裕安区“十四五”小城镇发展方向

分路口镇依托分路口要道枢纽优势,推动分路口铁路货运站开通、六安货站西移等项目建设,发展多式联运园区,积极推动智慧物流发展。

新安镇。加大市场主体引进和培育力度,完善综合配套,延伸产业链条,进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品牌集聚、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的羽球生产基地。

徐集镇。(请乡镇补充素材)

苏埠镇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导向,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拓宽绳网产业应用领域,拓展国外市场,做大做强绳网产业;推动特色民宿集聚发展。

独山镇。依托茶产业和生态比较优势,加速茶旅、文旅、农旅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抹茶特色小镇和大独山国家级5A级景区建设,进一步放大茶谷效应。

丁集镇瞄准“全球化婚纱产业基地”、“世界级婚纱交易市场”的定位,完善创意、生产加工、展示、电子商务等功能,培育“中国头牌、影响世界”的婚纱生产基地。

固镇镇扩大皖西白鹅的养殖规模,完善养殖、加工产业链,以羽绒深加工为方向,提高羽绒羽毛制品的附加值,打造羽绒特色小镇,提升中国羽绒名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江家店镇、顺河镇、韩摆渡镇、石婆店镇。分别以光伏发电和粮油生产、蔬菜基地、大麻基地、茶叶种植等为主导,突出特色产业,……。(请乡镇补充素材)

青山乡、罗集乡、石板冲乡、单王乡、狮子岗乡、西河口乡。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请乡镇补充素材)

5.深化美丽乡村建设

落实乡村振兴规划,统筹推进国土空间多规合一规划,分批分类型推进集聚提升类、产业集群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村庄建设,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推动乡村建设“三生”协调,为农村开启现代化建设夯实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快乡村“双基”建设,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补齐农村发展短板。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深化大数据和云服务应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数据“聚、通、享、用”步伐,推动农村设施智慧化管理。利用5G、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推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由硬件向软件转变。配置完善出行系统、社区交流空间、阅读空间、网络空间、体育空间、孝老乐童空间、艺术空间、旅游空间等,体现裕安乡魂。

(七)加强现代设施建设,增强基础支撑保障能力

“提质升级”为目标导向,以“智能化”为引领,前瞻布局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交通、水利、能源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提升对全区高质量发展保障服务水平。

1.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5G、人工智能、物联网高速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加快5G网络建设和商用步伐。加快下一代互联网部署,实现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扩大无线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区内重要公共区域和主要景区5G网络商用全覆盖。持续扩容、优化城域骨干网络,提升网络流量承载能力。支持利用5G技术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改造升级,实现居民家庭有线无线交互,大屏小屏互动。提升农村地区宽带用户接入速率和普及水平,降低农村信息网络使用成本。

启动城市大脑建设。加快推进以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物联网为核心的城市大脑建设,全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区。推进信息云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综合性的城市管理数据库,加快实现城市管理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完成全区统一的城市大脑综合指挥中心,实现对城市运营事件的接入、调度、处理闭环管理,实现智慧城市可视化运行态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和展示,辅助决策。建设公共基础信息库和专题信息库,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裕安信息化模型,为裕安区各类智慧应用提供精确度高、可用性强的公共信息库。

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升级高新区“一区一园”信息基础设施,推动园区全光纤高速宽带网络建设,形成园区公共区域和办公楼宇5G无缝覆盖和免费Wi-Fi覆盖。构建智慧园区平台体系,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连通园区内各部门、各企业建的应用服务平台,形成集运行监测、用地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园区管理和服务平台。整合和衔接园区内外数字资源,实现基础设施网络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功能专业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提高园区产业集聚、可持续创新发展、区域协同发展能力及企业竞争力。

专栏12:裕安区“十四五”新基建部分重点项目

1.城市大脑建设

裕安区云服务平台。提供机房、计算及存储资源、云管理平台、云安全、基础安全、网络、网络专线等服务能力,满足区直各部门单位新建应用系统部署需求。

城市大脑综合指挥中心。包括指挥大厅硬件设施建设,呼叫中心建设,网络接入、视频接入等基础建设等。

公共基础信息库和专题信息库。公共基础信息库包括人口、法人、地理空间、宏观经济等建设内容;专题信息库涵盖支撑城市运行“一张图”的专题数据,包括重点项目管理、城市环境监测、城市声音监测、城市基础资源管理、城市安监管理、教育事业服务、公共安全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等专题数据库。

2.智慧园区

六安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项目。……

六安高新区通信装备5G产业园和新经济产业园区建设项目。……(请高新区补充提供)

2.完善“畅美智安”交通体系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肥都市圈建设升级重大机遇,以打造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衔接、智能高效的原则,着眼更好地服务城镇和产业发展,实施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构建“畅美智安”的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干线公路。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完善国省干线纵横布局,构建对外“一横一纵”高速公路网、“五横三纵”国省干线公路网和内部“三圈十环”综合交通网络,形成“布局合理,外通内畅”的交通基础设施系统。重点实施好G312(六安西-火车站)国省干线互联互通等项目,打造六安西交通枢纽,确保合六经济走廊互联互通。

提档升级农村公路。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路网,升级改造现有农村公路,扩大路面宽度,将水泥路由入村变到入户,基本消除村道危桥,提升农村公路整体通行能力。完成1550公里村道路建设,改造桥梁50座。加强道路亮化、绿化、景观化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绿道、步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等慢行交通体系。

完善城乡一体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发展“城乡公交”“镇村公交”等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模式,开辟新的城乡公交线路,调整优化延伸现有城乡公交线路,推动城乡公交线路盲区全覆盖,努力实现城乡道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培育龙头骨干物流企业、推广先进运营模式和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共享、服务同网、信息互通、便利高效的农村物流发展新格局。

发展智慧交通。推进交通运输非现场执法及四好农村路路域运行平台系统建设。加强重点工程、路段监管系统建设,升级改造治超监管平台和综合执法信息采集系统。推进行业管理信息化、信息服务提质增效,促进综合运输便捷互联、要素信息开放共享。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路网运行研判和分析评价,提升道路安全畅通水平。

专栏13:裕安区“十四五”重点交通项目

1.干线公路。推进实施G312(六安西-火车站)国省干线互联互通项目,改建干线公路9.1km。实施G312与S240互通、G312与G105互通、G312与S244互通项目,实现国省干线与境内高速互联互通。建设六潜高速与S329合六南通道立交互通工程,建设苏埠镇机场路直通312国道道路建设。实施S244(钱集-高桥湾)、 S330(红桥-青龙)、S437(顺河-金湾)、S240(金裕大道-S336)等省道建设工程,新建改造一级公路40公里,二级公路59公里。

2.农村公路。推进区内部分县乡道路部分路段升级改造,改造县乡道路289.6公里,完成19个乡镇 1550公里村道路建设,改造桥梁50座。

3.城乡一体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进乡镇物流节点建设,建设17个乡镇级农村物流站,263个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

4.智慧交通建成交通运输非现场执法及路域运行平台系统。包括重要交通监管路段非现场执法站点检测系统、“四好农村路”路域运行平台、三级物流监管系统建设,以及对交通信息中心及源头监管站加装防闯关系统、重点工程路段监管系统、三级治超监管平台和综合执法信息采集系统等升级改造工程。

3.增强水利保障能力

“水利建设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为中心,以供水安全保障、农田灌溉保障、城乡防洪保安、智慧水利建设为重点,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政府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作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全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

提升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加快推进淮河行蓄洪区裕安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工程过中小河流治理、小水库提升工程、中型水闸重建及除险加固工程、重点排涝沟治理工程和保庄圩安全建设,实现主要河段、水库、重要圩口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以山洪沟治理及其非工程措施实现重点山洪沟防洪标准达10年一遇,山洪灾害影响减轻。实施淠河行洪滩地移民迁建,消除淠河行洪滩地居民不安全因素,通过淠河洼地、城东湖洼地治理实现易涝区除涝能力达10年一遇。

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补齐水资源及河湖管理短板,以河长制为抓手,以“清四乱”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问题。加强“水”监管,压实河长主体责任,统筹解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问题,维护全区河库水生态环境健康。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按照以水定需原则,体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全面监管水资源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等各环节工作。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监控,整治水资源过度开发、无序开发、低水平开发等各种现象。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的水利保障水平。加快裕安第二自来水厂工程、东北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实现区域供水规模化

发展智慧水利。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聚焦洪水、干旱、水工程安全运行、水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节水、江河湖泊、水土流失、水利监督等水利信息化业务需求,整合现有水利信息化资源,深化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加强水文监测站网、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监督平台、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水利信息网络安全建设,构建现代化的智慧水利管理平台。

专栏14:裕安区“十四五”重点水利工程

1.防洪保安。推进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裕安区易涝洼地移民迁建工程、裕安区洼地治理工程、裕安区淠河治理提升工程、裕安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裕安区小水库提升工程、裕安区中型水闸重建及除险加固工程、裕安区重点排涝沟治理工程、裕安区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建设。

2.灌区水工程。推进淠史杭灌区续建工程、5处中型灌区续建工程(狮子岗灌区、陶家河灌区、谢坝灌区、九子堰灌区、小淠河灌区)、淠史杭灌区清凉寺分干渠现代化改造试点项目、沿河乡镇灌区现代化建设试点工程建设。

3.农田水利。实施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工程、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工程、水利薄弱环节项目、新扩建桃花岗等6座小型水库工程、鲍家杠提水站工程(前期工作)、窦堰头一级站和二级站工程(前期工作)等。

4.饮水安全。加快推进裕安第二自来水厂建设工程、东北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裕安区第二自来水厂响洪甸水库引水水源工程(前期工作)、裕安区乡镇水厂提升改造工程。

5.智慧水利。水利自动测报预警系统工程。建设淠河、汲河及以下中小河流、水库、山洪沟、中型以上水闸水位、流量自动测报预警系统。水资源及河湖管理。实施淮河支流裕安段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裕安区河湖岸线整治工程、河湖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

4.加快建设现代能源体系

坚持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展原则,加快电力网络、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打造现代化能源体系提升能源保障水平。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高标准农村电网改造,增设变电台区,增加电力供应,解决农村电压不足问题,提升乡村电气化水平。继续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力提升工程,完善产业用电配套,满足企业电力需求。加强天然气利用推广,建设乡镇管道天然气南北片区工程,推进CNGLNG加气站建设,力争实现所有建制镇通管道燃气,所有乡镇实现集中供气。加快太阳能光伏开发力度,充分利用园区厂房屋顶等区域,引进企业在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推动并网发电。充分利用江淮分水岭地形条件,加快风电项目开发,推进配套电网建设。加强对全区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水平。

专栏15:裕安区“十四五”重点能源项目

1.电力供应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力提升工程。在工业路、市场路、城东路、华电西路等13个路段实施电力提升改造工程,线路总长40千米,10KW开闭所10座。输变电工程。新建高皇220KV变电站;新建武陟山、独山、新安、十里桥、戚桥110KV变电站;新建单王、青山、石板冲35KV变电站。农村电网改造项目。实施丁集镇农电网改造项目,在全镇各村开展电路改造,配电增容59个台区;实施石板冲乡农电网安全改造项目;推动相关村庄100个电力台区高压线路改造。

2.天然气供给。实施乡镇管道天然气南北片区工程。在北部片区,建设江家店-罗集、罗集-丁集、丁集-固镇、丁集-单王、丁集-顺河中压连接管线;在南部片区,建设狮子岗-独山、狮子岗-石婆店、独山-石板冲、石板冲-青山、独山-西河口中压连接管线;远期,补充建设江家店-石婆店中压联通线,加强南北片区输配系统互联互通。(请相关部门补充提供材料)

3.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裕光发电有限公司丁集镇和罗集乡建设50MW风力发电站项目。(请相关部门补充提供材料)

(八)深化改革创新开放,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发挥好改革创新的先导性作用和开放合作的突破性作用,着力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促进全区发展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和效率变革,持续释放和激发我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1.深化各项改革

紧抓安徽自贸试验区设立重大机遇,深化推动各项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入推动农村、民营经济等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贯彻执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复制上海、合芜蚌等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持续深化“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依托“皖事通”平台建设,实现与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的衔接贯通。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健全企业开办“六个一”体系,落实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营造透明公正、高效宽松的企业发展环境。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稳步农村“三变”改革,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确权、赋权、管权、活权”四权整体推进机制,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差别化评价制度,落实兼职兼薪、成果权益分配政策。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消除要素使用、经济运行、招投标等隐性壁垒。完善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制度,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落实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建立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保障民营企业平等使用资源要素,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促进正向激励,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尊重民营企业家的良好社会环境。

2.促进创新创业

以建设各类高水平创新平台为着力点,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探索“科创+产业”发展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激发裕安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打造高水平双创平台和载体。依托高新区建设升级,深化与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的合作, 主动对接省内外高校院所,争取引进更多国家级或省级科研机构在裕安落地,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或其他单位自建或联合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规范入驻管理,建立竞争淘汰机制,逐步提升众创空间入驻企业和团队的质量。

积极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我区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产学研合作联盟,遴选支持一批创新度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鼓励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对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进行捕捉寻找。健全创业园区、产业园区运营机制,鼓励发展各类孵化器,完善创业孵化链条。壮大区产业发展基金规模,集中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成果转化。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制定完善区级科技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地扶持企业的科技创新,引导企业逐步利用科技资源及创新成果,逐步发展成为创新型企业。强化人才团队引进,组织科技人才入驻企业,探索建立人才选拔、培养、成长的激励机制,加大对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的资助力度。

3.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

树立全新的开放思维和理念,实施更加开放的战略,积极全面深入融入全国和我省区域一体化战略,通过更高水平开放合作,更好地开发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打造六安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深化与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深度参与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发展,围绕国家级六安高新区创建,加强与合肥高新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合肥重点创新集聚平台合作,大力承接生物医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牵动性强的前沿重大技术和项目,打造合六新兴产业轴重要节点。推进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加大氢能产业化、储能、航空发动机材料等关键领域技术攻关与转化力度。加强与合肥市区结对合作,借助合肥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着力开展联合办学、办医等,借助合肥经开区、高新区、新站区等地先进制造业实力,着力开展人才合作和项目承接。深化与都市圈其他城市的合作,重点围绕蚌埠电子信息、芜湖现代物流、马鞍山高端装备、滁州智能家电、淮南新能源等区域主导产业,探索建立“飞地”项目和“园中园”等合作模式。依托我区与周边县区在红色文化、生态长廊、特色资源等领域的共生基础,推动与六安各县区联动发展,共同建设地域化特色农产品品牌,联合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加快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围绕打造全市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着力与杭州等数字经济领先地区在数字产业、数据平台、数字基建、数字民生等领域开展协作开发,加快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城市数字化,提高数字经济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围绕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做优皖西白鹅、六安瓜片等特色农产品,对标农产品国际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认证和安全追溯体系,不断提升我区名优农产品在沪苏浙地区市场份额。围绕建设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休闲体验旅游、乡村旅游、康体旅游、智慧旅游等,整体规划和串联樱花溪畔、小驻驾湾休闲半岛等美丽景点,加速建成长三角生态“后花园”

积极参与淮河经济带等建设。借力淮河经济带国家战略实施,与流域沿线地区合作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培育扶持等项目。大力推动淠河生态经济带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一体化发展中,打造集生态农业、环境治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区域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努力在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战略中寻求新空间,紧抓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等机遇,有力提升全区新型城镇化和三农现代化水平、巩固连片脱贫成果、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借力合肥国际陆港、全省综保区等外贸通道,不断扩大羽绒羽毛、服装加工、轻工工艺品、茶叶、机电产品等产品出口,鼓励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不断扩大与东南亚、东欧等市场规模,大力开拓东盟等新兴市场,加快形成全区大外贸发展新格局。精准支持外贸企业发展,提高企业境外会展展位费补助,支持龙头外贸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创立外贸品牌,发挥市出口信保平台作用,加大信用保险支持力度,解决小微外贸企业“有单无力接、有单不敢接”困难。搭建外贸企业与全市高校、职校的外贸专业人才“订单培养”通道,破解外贸企业用人难困境。健全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位一体”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帮助企业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能力。加强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全区首位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创新等重大领域。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跨境电商龙头企业,探索发展直购进出口、跨境B2B、海外仓等多种业务模式,率先建成全市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

着力提升招商引资质量。瞄准主导产业关键环节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瞄准国企、跨国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成长型科创企业,建立招商目标资源库。加强招商引资方式创新,探索线上招商,借助互联网直播等方式实现招商推介和网上签约。着力推进 “挂图招商,建立健全产业链链长工作机制,制定产业链图、应用领域图、技术路线图、区域分布图。加大平台招商力度,充分发挥六安高新区、服务业集聚区、特色小镇等产业平台功能,围绕主导产业和数字新兴领域,加快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积极开展资本招商,加大与优秀基金公司合作力度,用资本撬动优质项目。制定皋商回归行动计划,完善皋商回归政策体系,积极举办皋商论坛和招商展会,营造“引凤还巢”的积极社会氛围,大力促进皋商回归创业,。

(九)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以人为本幸福裕安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民生工程,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居民增收,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和便捷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巩固拓展脱贫摘帽成果

将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转变扶贫工作方式,重点加强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着重发展农村现代特色产业,加强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扎实推进就业扶贫,优先保障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拓展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加强教育和科技扶贫,进一步促进扶贫与扶志、扶智深度融合,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把事前预防和事中帮扶、开发式帮扶和保障性兜底相结合,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因灾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进行监测,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帮扶措施。

2.促进就业和居民增收

更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针对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推进减负稳岗,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提升投资和产业带动就业能力,明确重要产业规划带动就业目标,优先投资就业带动能力强、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产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合理设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预留自由市场、摊点群等经营网点。支持劳动者依托平台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发城乡社区等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就业,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重点帮扶。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大力帮扶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支持企业、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设立见习岗位,扩大就业见习规模。强化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加强区级、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中心(站)建设,加快建设标准化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人才档案管理中心,切实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做强高新区青创园等创业服务载体,支持建设一批农民返乡创业示范园、大学生和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训基地,依托“技工大省”工程,培养各类技能人才2万人以上。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科技要动力,不断拓宽居民收入渠道。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空间,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盘活利用好土地资源,增强农民土地收益。提升创业服务能力,优化创业环境,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水平。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等为主攻方向,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

3.加快教育现代化

科学规划中小学整体布局,加强农村教学点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新一轮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支持企事业单位、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幼儿园,认定一批普惠性民办园,继续完善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到2025年,每乡镇至少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争取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学校特色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以区职教中心、六安市工业学校为依托,结合本地产业实际,优化职业教育办学方向,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探索“县管校聘”改革,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加快解决农村地区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师短缺问题。探索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教育集团等办学方式,吸引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办学。以教育云平台为依托、智慧学校建设为核心,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增强教师队伍信息化应用能力。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

4.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提升重大疾病防控、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优生优育、妇幼保健等服务能力,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全覆盖。建立城乡一体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短板。持续推进“医共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区中医院,3-4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建成二级综合医院,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鼓励民营和社会办医,发展医养结合、中医、康复、精神等短缺专科医疗机构。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强智慧医院建设,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到2025年,全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达到5张、2.5人、2.9人,主要卫生资源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健康素养显著提升,人均预期寿命比2020年提高1岁以上。

5.促进文化繁荣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三馆一中心”功能,加快建设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发挥区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动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增建扩容,持续加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健全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乡镇志名村志修编。加强文化产品、惠民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继续实施 “文化惠民”工程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社区一家亲 文化进万家”等活动,切实提升广大群众满意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做好文庙旧址、苏家埠战役纪念馆、独山红街、六霍起义纪念馆、皖西大鼓书、夏氏无诀珠心算等文化名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和开发工作,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依托独山、苏埠、青山等地密集的红色文化遗迹遗址,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街区、特色小镇。强化革命历史情景设计,着力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努力提升红色文化感召力和感染力。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工程。协同推进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推动创建工作常态长效开展。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快建设覆盖全区的农村应急广播系统,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向基层发展,不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大力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区“五个一”、乡镇“三个一”等健身设施建设,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加强学校体育保障力度,开展“阳光体育活动”,鼓励学校开展特色体育项目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创新农村体育活动方式,争创体育强省示范区,推动体育事业与生态康养等融合发展。 

6.加强养老托育服务

统筹解决“一老一小”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提升养老托育水平。加强基本养老服务兜底保障,推进实施农村特困供养机构改造提升工程,持续优化调整农村特困供养机构布局。完善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机制,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扩大社区居家养老康养中心建设试点范围,加强社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普惠性、护理型养老床位供给,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智慧养老发展,积极推进区级智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试点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养老服务,规划建设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逐步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落实国家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质量。

7.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

提高全民社会保险水平,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坚持应保尽保,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人员自觉参保。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提升乡镇、社区(村)的社保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和个人缴费档次标准调整机制。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提升医疗保障服务管理水平,推进“一站式”费用结算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制度“社会稳定器”作用。积极落实长三角地区社保转移接续、社保卡异地互认、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加强城乡低保、优抚、受灾群体等基本生活保障,启动实施特殊困难群体关爱保障工作,开展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人员集中养护试点。加强基层救助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加强对困难军烈属家庭关爱帮扶,积极创建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的关爱力度,着力构建“覆盖到边、监护到人、关爱到点”的管理网络,构建关爱保护工作长效机制。持续提升殡葬管理水平,实施绿色生态殡葬,推进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持续深化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倡导文明婚俗,加快落实婚姻登记信息数据共享。发展残疾人事业,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不断提高残疾人托养中心服务水平。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持续完善实物配租和公租房管理制度,继续开展农村危房改造。

(十)建立现代治理体系,打造安全法治新裕安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增强公共安全保障,筑牢安全底线,打造平安法治新裕安。

1. 加强社会治理

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完善社区自治服务功能,提升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推进基层党建引领完善基层治理工作。稳步坚持源头治理,优化网格设置、强化人员配备、加强资源配置,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深化“三社联动”改革,稳步推进标准化社区建设,推广建设数字化社区,提高社区便民服务能力,推进服务供给精细化。建立完善“网络+网格”基层治理模式,加强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建设,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社区要素保障,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提升基层群众自治能力。完善宗教工作三级网络责任制,提升反邪防邪工作水平。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多元调解机制。深入推进信访制度改革,深化“三无”县区和无越级上访乡镇创建,防范化解信访领域重大风险,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筑牢安全底线

全面贯彻安全发展理念,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及预案,提高生产、粮食、金融、网络等重点领域防范抵御风险能力,确保经济社会正常运转。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提升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基础保障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切实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加大“食品安全示范街区”建设力度,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平台,持续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明确和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能源产供销体系建设,保障能源继续稳定供给。全面压实金融监管和风险处置责任,加强跨区域、跨市场和交叉性金融监管协作,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妥善处置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稳妥有序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切实维护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完善网络安全制度体系,强化对数据资源、网络信息和关键设施的保护,加大网络安全投入,增强应急响应能力,全面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提升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全面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与反应能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3.建设法治裕安

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法治裕安。依法优化政府职能,健全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风险评估等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行政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建立完善执法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协作联动机制。规范行政执法主体,健全执法保障体系,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核,强化执法证件管理。常态化开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重点领域执法监管。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进一步深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

专栏16:裕安区“十四五”公共服务重大项目

就业创业。实施返乡创业工程,创建国家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1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2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4个。

现代教育。谋划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改造提升现有农村幼儿园。实施义务教育提升工程、高中改善办学条件工程、智慧学校工程,新建、改扩建一批义务段和高中学校。新建900套以上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迁建裕安区职教中心、改造提升六安工业学校。

医疗卫生。提升基层公共卫生应急和服务能力,建设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发热门诊、医学检验中心等,改造提升公卫楼,建设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城乡互联互通的医疗、公共卫生信息化平台(包括远程医疗、智慧医疗、慧医助理等功能),覆盖全区各卫生单位,包括村卫生室。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建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进一步满足全区群众体育文化活动需求,促进全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

社会服务:根据《六安市开展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养护工作试点实施方案》,建设1个集中养护点,集中入住一批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探索养护经验和供养机制,通过加强康复、护理工作,提升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生活质量,进一步完善兜底扶贫措施。

养老服务:加强智慧养老服务,建设区级智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设床位460张,改建床位1500张。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对现有的社区用房进行改造,建设社区居家养老康养中心,打造15分钟服务圈,为辖区老人提供托养、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医等服务。建设六安陡步河养老康复中心,为老人、残疾人和儿童提供居住、饮食、娱乐、健身、医疗康复等全方位服务。

公共安全: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联合处置机制,加强应急、气象、地震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和基础条件,加快建成区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完善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加大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保障物资供应。加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加大救灾物资和救灾装备配备覆盖范围,提高应急避灾自救互救能力,争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立健全粮食、能源、金融网络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及预案,确保极端条件下经济社会基本活动的正常运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健全党对重要工作的领导体制,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领导能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

(二)强化项目支撑

建立健全工程项目谋划推进机制,发挥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建立常态化项目谋划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裕安区重大项目储备库,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实施。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加大衔接力度,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计划“盘子”。加快规划选址、用地、环评等前期工作,加大征地拆迁、市政配套、水电接入、资金落实等推进力度,力争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强化重大项目推进工作的督查督办,建立完善科学的项目工作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全面调动全区上下责任心和积极性。

(三)完善激励机制

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强化人才服务,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培养、使用环境和服务保障体系。对标高质量发展目标,探索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和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完善激励导向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探索建立人才选拔、培养、成长的激励机制,加大对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的资助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重奖,不断丰富和创新激励的内容和方式,努力提升激励的效能,释放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拓宽融资渠道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规划任务的实施,促进各类经济要素和资源合理配置。强化政银担企对接,优化银担合作环境。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改善农村、中小微企业等金融服务,扩大政策性融资担保、“税融通”等新型融资模式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差别化信贷和投贷联动等融资服务,积极发展面向企业的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单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开拓发展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创业投资等金融新领域。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

(五)加强规划实施

加强与国家、省级、市级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衔接结合,形成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主体功能区和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为支撑,功能互补、统一完备的发展规划体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实施责任,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健全规划中期和后评估制度,全面评估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及时提出预测、预警意见和保证实施建议,提出评估报告,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起草说明

关于《裕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情况的说明

裕安区发展改革委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裕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编制情况和主要内容汇报如下:

一、编制过程

1、2019年7月17日:六安市裕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裕安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裕安区“十四五”规划编制正式启动。

2、2019年9月30日:相关区直单位完成重点课题研究成果。

3、2019年10月16日:通过招投标,确定安徽省经济研究院承担规划编制任务。

4、2019年10月—11月:区发改委会同编制单位开展实地调研,走访高新区、相关乡镇,收集材料。

5、2019年11月14日:召开《裕安区“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编制座谈会,听取各单位意见和建议,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区直单位负责人参加。

6、2019年12月17日:编制完成《裕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思路(初稿)》

7、2020年3月—4月:下发通知,要求所有区直单位及乡镇(街)上报“十四五”发展思路并谋划重点项目。

8、2020年5月19—20日:区发改委会同编制单位开展实地调研,全面深入了解我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以及疫情和国内外发展环境新变化对“十四五”发展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的影响情况。

9、2020年7月底:形成《裕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初稿)》,同时《纲要》(初稿)开始征求区领导及各单位意见。

10、2020年8月:再次下发通知,要求所有区直单位及乡镇(街)谋划“十四五”重点项目。

11、2020年8月28日:区发改委牵头召集高新区及所有乡镇(街)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征求《纲要》(初稿)意见和建议。

12、2020年9月1日:区发改委牵头召集所有区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征求《纲要》(初稿)意见和建议。

13、2020年9月:与编制单位对接,反馈各单位相关意见和建议,并要求规划编制要深入贯彻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市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相关要求。

14、2020年9月底:形成《裕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二稿)》,同时始征求区领导及各单位意见。

15、2020年10月7日:区政府主要领导听取相关区直单位何如加快融入长三角以及“十四五”规划发展思路的汇报。

16、2020年10月14日:通过区政府网站,面向社会公众征求《纲要》(二稿)的意见建议。

17、2020年10月30日:上午,到高新区组织相关企业家座谈会,征求意见建议。下午,邀请区人大代表15名、政协委员15名座谈会,征求各界别意见建议。

18、2020年11月22日:下午,区政府王仲儒区长主持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区直相关部门及分管副区长参会。

下一步将深入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省市相关精神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纲要》。

二、主要内容

《纲要》(二稿)全文分为四大部分,15个专栏,约4.5万字。第一部分发展基础与环境,总结“十三五”发展成就,分析“十四五”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机遇和挑战;第二部分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战略、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第三部分重点任务,分别从10个方面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一) 发展基础与环境

我区“十三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绿色振兴开启新征程、社会民生显著改善、改革开放创新迈出新步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为“十四五”时期推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在顺利实现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区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将由中等偏下向中等偏上收入阶段迈进,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升级,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传统要素支撑向科技创新驱动转换,低水平窄领域向全方位融入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一体化拓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也存在不少问题挑战。

从机遇看,主要有:多重国家和省区域战略叠加的机遇、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遇、省市打造绿色发展平台的机遇、六安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机遇,从挑战看,一是经济中高速增长压力较大;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形势严峻;三是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任务艰巨;四是要素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五是绿色发展面临考验。

总体来看,未来五年我区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新时代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和优势条件。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开放,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聚焦提升五大绿色增长极,着力优化“一心两轴,多级增长”格局,着力夯实“六个一”绿色发展平台,着力融入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大格局,统筹推进高质量经济发展、高层次协同创新、高水平社会治理、高品质居民生活,努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先行区、大别山绿色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和长三角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目的地,打造裕安“山水福地、创新惠区”城市形象,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裕安。

2.发展原则、战略和定位。《纲要》提出了5个基本原则,即坚持高质量发展和稳健增长相统筹、坚持创新引领和产业融合相促进、坚持区域协同和城乡融合相协调、坚持生态优先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统一。4大发展战略,即创新发展、绿色振兴、开放融合和人才强区。3大发展定位,即着力打造“两区一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先行区、大别山绿色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和长三角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目的地。

3.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全区经济总量在全市排位名次上升,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具体来说,表现为6个“新”,即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质量效益实现新提升,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开放合作呈现新局面、绿色振兴开启新篇章,民生福祉达到新高度。

同时《纲要》设置了裕安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专栏,分别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协调发展、民生福祉、资源环境、安全保障等6个方面设置了34个指标。但是目前大部分指标2020和2025年具体数据还没明确,下一步需要各个部门来提供。根据中央“‘十四五’规划”
建议,还需要再增加一段2035年的远景目标。

(三)重点任务

该部分是《纲要》的主体,分别从10个方面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是优化区域功能布局,构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空间布局是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蓝图,“十四五”时期我区要突出主体功能,优化“一心两轴、多极增长”总体布局,夯实 “一心一廊、一谷一带、一岭一库”绿色发展主平台,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开发有序的发展格局,增强对全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支撑。

二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制造强区。制造业是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主要抓手。“十四五”时期我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贯彻“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环保首位产业,培育壮大装备制造、材料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推动农产品加工、羽绒羽毛制品、纺织服装、绳网加工等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积极争创国家级高新区。

三是聚焦新型消费需求,促进服务提质升级。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突出,“十四五”时期我区要发挥特色资源优势,顺应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大趋势,把握数字经济不断催生的服务新空间、新业态,繁荣发展城乡大商贸,提升发展全域大旅游,大力发展融合大健康,实现服务经济大提升。

四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打造全省农业强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十四五”时期我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依托“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四大绿色发展平台,做大做强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油茶、皖西白鹅等特色主导产业,推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建设全省知名特色农业强区,打造长三角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五是实施绿色振兴战略,建设新时代美好裕安。绿色振兴是我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十四五”时期我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建并巩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成果,加强重点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升级版,树立全市资源节约循环标杆,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六是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建设宜居宜业新裕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区要坚持城、产、人高效协同,促进城乡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处理好新老城区、新旧社区、城镇乡关系,推动老城区“中心隆起”,促进城南、河西“双翼齐飞”,加强智慧化城市建管,提升小城镇建设能级,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先行区。

七是加强现代设施建设,增强基础支撑保障能力。基础设施仍然我区发展的重要短板之一,“十四五”时期我区要以“提质升级”为目标导向,以“智能化”为引领,前瞻布局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交通、水利、能源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提升对全区高质量发展保障服务水平。

八是深化改革创新开放,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改革、创新、开放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十四五”时期我区在改革方面要重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创新方面,要重点打造高水平双创平台和载体、积极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开放合作方面,要深化与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淮河经济带等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和着力提升招商引资质量。

九是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以人为本幸福裕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发展根本目的。“十四五”时期我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着力提升就业、教育、健康、社会保障、养老托幼、文化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和便捷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十是建立现代治理体系,打造安全法治新裕安。安全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区要统筹发展与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完善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筑牢安全底线;加强法治政府和法治乡村建设,建设法治裕安。

(四)保障措施

《纲要》最后提出加强党的领导、强化项目支撑、完善激励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规划实施等5项保障措施,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网络渠道发表意见

电话渠道
0564-3236117
来信来访渠道
裕安区人民政府三楼发改委308室
其他渠道
电子邮件 510180309@qq.com

其他渠道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

未收到其他渠道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反馈时间:2020年11月16日 12时0分

根据区委、区政府安排,区发展和改革委负责牵头编制《裕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自2020年10月14日以来,区发改委通过区政府网站全文发布,广泛征求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本着集思广益,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的原则,为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公众参与度,广泛邀请社会各界积极为裕安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建言献策。截止目前,在规划编制征求意见过程中,先后共收集意见建议358条,整理合并207条,吸收采纳190条。

(采纳情况部分公开)


序号

修改意见与建议

意见采纳情况及说明

反馈意见单位和个人

1

第三点重点任务第九部分加快教育现代化方面,提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没有提到家庭教育。建议在该自然段末增加:完善家庭教育政策措施,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

采纳

妇联

2

增加大型石料厂及其配套设施项目(6000万方);

建议专栏6P35):红色教育游增加石婆店镇许世友将军楼保护性开发;茶谷养生游增加沙家湾—泉水康养中心建设。

建议专栏8P45):特色畜禽增加双胞胎集团生猪养殖。

建议专栏14P62):防洪保安中增加西汲河上游石婆店镇建设大中型水库1座,目前区水利部门已经在规划选址;增加西汲河吴家岸段堤防除险加固。

 

采纳

石婆店

3

22页《裕安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经济发展”指标涉及工业经济采用的是“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一指标,而《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经济发展”指标涉及工业经济采用的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指标且未定绝对值总量指标,仅明确“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8%。建议区政府采取市规划表述采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指标,增速目标拟定为8%

 

采纳

区经信局

4

规划纲要中裕安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其中森林覆盖率“十三五”末即2020年为36.38%,计划到“十四五”末2025年目标值为36.5%,年均增长率0.024%;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十三五”末2020年为74276.8公顷,计划到“十四五”末2025年目标值为74276.8公顷;建议增加一项耕地保有量,“十三五”末2020年为84986.67公顷,计划到“十四五”末2025年目标值为84986.67公顷,保持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不降低。

 

采纳

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5

18页推动城区(一核)功能升级中在“有序推进老城改造和南部新城建设”后面加上,着力推进西部滨水新区建设,(西环路以西,老淠河以东)。

25页专栏4表中添加“分路口镇物流产业类”。

64页专栏15叙述中,韩摆渡镇武陟山应改为分路口镇武陟山。

 

采纳

分路口

6

建议第29页倒1行“神渔”改为“银鱼”;

建议第34页正7行“苏埠挂面”改为“苏埠挂面、豆腐”;

建议第42页正12行增加“苏埠渔网具”;

建议第44页正4行增加“苏埠绳网民宿特色小镇”;

建议第56页正5行“苏埠渔网小镇”改为“苏埠绳网民宿特色小镇”;

建议第62页正7行增加“实施老淠河苏埠橡胶坝拦水工程”。

 

采纳

苏埠

7

建议在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内增加市政消火栓建设内容,尤其是乡镇地区每年要增加一定数量的市政消火栓,城区建议纳入总体规划内,逐年增加。

建议在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内增加提升乡镇地区灭火救援攻坚能力建设内容,加大专职消防队伍建设投入,尤其是车辆器材装备、人员经费保障方面。

建议在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内增加独山片区消防救援站建设,因独山片区(独山、西河口、狮子岗、石婆店)距城区较远,无法实现5-10分钟内到达辖区边缘地区。

建议在十四个五年规划纲中将停车场建设列入城市基础建设,充分挖掘城市人防地下空间潜力,增加新建停车场,并建立完善弹性停车、错时开放、潮汐停车、共享停车等政策机制。

建议在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对城镇老旧小区、城镇棚户区进行改造,将消防设施纳入升级改造中。

 

采纳

消防队

文件

 

六安市裕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六安市裕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裕政〔2021〕42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高新区管委会,各区直单位:

《六安市裕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区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202175   


 

六安市裕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7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3

(一)发展成就……………………………………………………3

(二)发展环境……………………………………………………8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12

(一)指导思想…………………………………………………12

(二)基本原则…………………………………………………13

(三)发展定位…………………………………………………14

(四)发展战略…………………………………………………15

(五)发展目标…………………………………………………16

三、重点任务……………………………………………………20

(一)化空间发展布局,统筹推进一心两轴多极增长………20

(二)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6

(三)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不断满足新型消费需求…………33

(四)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41

(五)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持续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46

(六)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着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50

(七)加强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切实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基石55

(八)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63

(九)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文化综合实力66

(十)扎实推进共建共治共享,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68

(十一)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裕安……………75

四、保障措施……………………………………………………77

(一)加强党的领导……………………………………………77

(二)健全完善体制机制………………………………………78

(三)强化要素保障……………………………………………79

(四)突出项目支撑……………………………………………79

(五)推进规划实施……………………………………………80

 

 


    裕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裕安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建议编制,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裕安区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展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谋划重大战略,部署重大任务,确定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区直各部门和各乡镇街、高新区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到十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前行、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一心两轴、多极增长”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综合实力连上台阶。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接近300亿元,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跻身全省“制造业发展十快区”,202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47.7亿元,是2015年的1.4倍,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超过800亿元,在全市保持领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0亿元,较2015年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达25.1亿元,年均增长1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3家,累计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68家,科技创新实力明显提升。

脱贫攻坚胜利完成。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全面落实“重补促”等专项行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5.4万户、13.7万人全部脱贫,7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524元增加到2020年的12688。率先整合涉农资金,建立了涉农资金整合“七步工作法”,经验成为全省示范。五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1.3亿元。创新县级扶贫项目库建设裕安模式,推进扶贫项目全流程管理,在全国完善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现场培训会上作经验交流,建成2018-2020年项目库,谋划项目11524个、总投资42亿元。强化扶贫资产管理,2016-2019年形成扶贫资产24.4亿元,规范履行确权移交程序。创新实施“深贫保”产业保险扶贫,着力化解产业发展风险。行蓄洪区安全建设顺利完成,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机制全面构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焦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壮大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9.229.651.2转变为2020年的15.32757.7。生态环保科技、装备制(智)造、电子信息与大数据等主导产业发展壮大,茶叶、绿色果蔬、中药材、油茶、皖西白鹅等优势特色农业快速发展,荣获2019年中国茶叶百强县(区)”、全国蔬菜绿色高质高效种植示范县(区)、全省农产品加工20强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新兴商贸业态加速形成,全域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康养产业初具规模,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成功入选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区)。

城乡面貌持续提升。老城提质与新城开发统筹推进,特色街区、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加强,城乡品质大幅提升。五年累计新建、改建G312S244等干线公路96公里,县乡畅通工程364里,“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工程2980公里,新建、改造望江寺大桥、独山大桥等桥梁50座,基本形成了“三圈十环”交通网络布局。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强力推进,农村电网、通信网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完成棚户区改造11549“两治三改”成效明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8%,与市共创“中国人居环境奖”。独山红旅茶旅、丁集婚纱、苏埠绳网、固镇羽绒、新安羽毛球等特色小镇加快发展。“一村一景”全面提升,成功跻身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先进县区,连续五年荣获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区)。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有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阶段性目标,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完成生态红线设置,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有序推进,绿水青山生态屏障更加牢固。创建国家森林乡村6个,省级森林城镇6个、森林村庄116个,森林覆盖率达到36.4%三级河(湖)长制、林长制体系更加完善,“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大别山(六安)湿地、淠河、西淠河等建设治理成果丰硕。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生态经济已成为全区新的增长点。

改革创新取得突破。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创业园及双创中心等创新平台日益完善。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合肥都市圈、合六经济走廊等区域发展战略,突出龙头企业引进,开放合作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全区累计招商引进项目超200个,累计引进到位境内资金390亿元,累计直接利用外资超1.7亿美元,天通电子、恒源机械、高迪环保、诺欣智能科技、智梭无人车等项目建成投产,中钢联新材料、中兴电线电缆、德正堂药业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外贸进出口总额1.8亿美元,较2015年翻一番以上。“四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顺利完成,民营经济加速发展,改革活力持续释放。

社会民生显著改善。民生保障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双跑赢”。33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94.3亿元,年均增长29.8%“跑赢”财政支出年均增速17.3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21元,年均增幅“跑赢”GDP增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实现低保城乡统筹提标、困难烈士遗属低保提标扩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验收,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医共体建设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基层医疗水平快速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体育强省示范区创建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防汛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高。

专栏1:裕安区十三五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

单位

2015

2020

十三五计划目标

十三五

际年均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81.4

297.5

260

7

2

三次产业结构

19.2

29.6

51.2

15.3

27

57.7

17.3:

36.9:

45.8

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22.4

5.4

4

财政收入

亿元

14.1

25.1

20.67

12

5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2.4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80.2

160

123

9.3

7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0.54

1.8

0.88

25

8

到位境内资金

亿元

59

93.1

95

11

9

外商直接投资

万美元

1295

4985

2100

30.4

10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投入强度

%

0.8

1

11

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

城镇

25957

38206

41193

8.1

农村

9903

15521

16000

9.3

12

累计完成农村

贫困人口脱贫

万人

5.2

13.7

13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

99

1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48

54.2

(二)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趋势放缓,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

从全省看,我省已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新发展阶段。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一带一路”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全方位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圈五区”发展格局更加优化,合肥都市圈核心增长极作用将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能级进一步提升;制造强省战略深入推进,新兴产业聚集地加快建设,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建设,安徽自贸区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建设加快推进。

从全市看,我市经济发展进入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效益提升新阶段。绿色振兴战略持续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等“一区四地一屏障”加快建设,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合肥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现代化美好六安建设深入推进。

从全区看,我区将由中等偏下向中等偏上收入阶段迈进,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升级,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传统要素支撑向科技创新驱动转换,低水平窄领域向全方位融入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一体化拓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绿色农产品、养生养老、文化旅游等消费升级空间广阔,新老基础设施投资潜力较大;“一谷一带”“一岭一库”绿色发展平台推深做实,六安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合肥都市圈协同创新配套产业基地、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全国知名红色旅游和绿色康养基地加快建设。我区的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将更加凸显,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我区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亟待解决。当前,我区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基础薄弱,人均收入偏低的现状没有改变。2019年我区人均GDP仅为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的84%48%;工业化率仅为16.3%,分别比全市和全省低9.114.6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8%,比全省低近9个百分点。加快做大做强经济总量仍然是我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但在外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大环境下,经济基础薄弱的劣势将充分暴露,未来五年我区在全市争先进位将面临较大压力。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较大。2020年我区三次产业结构为15.3:27:57.7,一产比重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二产低于全市9.3个百分点。农业大而不强,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工业企业普遍处在产业链中低端,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偏低,增速下滑严重,由2016年的39%下滑到2020年的-2.3%中心城区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在全国和全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未来五年我区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三是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任务艰巨。目前,我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仍然薄弱,5G轨道交通、大数据、充电桩、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缺口仍然较大,防灾减灾能力尚显不足,区域内南北、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社会风险矛盾复杂多发,社会治理难度加大。这些都是我区“十四五”时期需要大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重点领域,也是努力扩大有效投资和促进消费升级的基础支撑。

四是要素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我区要素资源短缺问题依然严峻,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新型研发机构、双创空间等创新平台较少,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强度仅为3.5‰,高技术企业数仅占全市的13.1%;地方财力薄弱,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的50.7%25.6%,对国家和省级转移支付的依赖较大;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经营管理、科技创新、技术工人等人才短缺;区域重大和优质项目不多,招商引资面临较多困难。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全市乃至大别山革命老区和合肥都市圈兄弟县(区)区位相近,产业同构,特色雷同,未来五年争夺优质要素资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五是绿色发展面临考验。未来五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深入推进,我省将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资源环境硬约束将不断强化,我区整体上属于限制开发的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很多区域处于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环境容量逐渐趋于饱和,能耗空间有限,在国家实行能源双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大背景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亟待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探索创新生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和有效模式,加快提升我区绿色振兴的能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总体来看,未来五年我区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时代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和优势条件。只要紧紧抓住重大机遇,有效应对困难挑战,锻长板、补短板,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谱写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裕安建设新篇章。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两个坚持”,对标“两个更大”,依托“六大平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创新发展,深化绿色振兴,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合肥都市圈大格局,加快建设合肥都市圈创新配套产业基地、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和绿色康养基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裕安,为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裕安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施绿色工程,培育绿色文化,健全绿色制度,形成绿色品牌,加快绿色振兴步伐,持续推进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打造大别山绿色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坚持创新引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交汇机遇,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在全市创新发展格局中勇立潮头。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定位

“十四五”时期,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一中心三基地”。

——协同打造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区位、生态、红色等优势,突出特色发展、承接发展、错位发展、融合发展导向,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打造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努力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领先的发展先行区、创新引领区、产业高端区、开放活力区、生态样板区、宜居宜业示范区。

——合肥都市圈协同创新配套产业基地。以六安高新区为前沿主阵地,深度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促进重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在我区落地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度对接合肥市产业链和创新链,高标准、高起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把裕安打造成合六经济走廊的重要增长极和合肥重要的配套产业基地。

——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焦绿色、健康、高端需求,锚定长三角市场,以六安瓜片、皖西白鹅、生态油茶、绿色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强化优质“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一体化农产品产供销体系,将我区建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全国知名红色旅游和绿色康养基地。弘扬传承红色文化,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旅游名镇,建设全省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发展休闲养生、健康养老、医疗保健等大健康产业,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的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目的地。

(四)发展战略

坚持“创新发展、绿色振兴”总要求,优化“一心两轴、多极增长”总体布局,大力实施“生态绿色立区、先进制造强区、全域旅游兴区、平安幸福老区”等四大战略。

生态绿色立区。把生态作为立区之本,加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深做实“一谷一带、一岭一库”绿色平台,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积极创建“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

先进制造强区。把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培育壮大生态环保科技、装备制(智)造、电子信息和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轻工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大别山区新兴的先进制造业强区。

全域旅游兴区。将旅游作为富民强区的有效手段和重要增长点,发挥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特色农业等资源优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以创建独山5A级旅游景区为重点,推动旅游与工农业、文化、生态、康养、体育、休闲等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全景裕安,提升裕安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和绿色休闲康养基地。

平安幸福老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资源优势,强化产业振兴,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共同富裕。筑牢织密民生保障底线,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人民,加快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老区。

(五)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人均GDP进入全市各县区前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列全市第一方阵,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202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亿元左右,保持全市第一方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0%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规模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年均增长8.5%9%10%10%

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国家高新区成功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创业园创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双创中心打造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一批高技术企业和重大科技专项落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升,初步建成有影响力的大别山高新产业集聚地。到2025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

绿色振兴开启新篇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成功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红色旅游、绿色康养、湿地观光、运动休闲目的地基本建成,城南新区、河西新区、马家庵片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皖西大别山区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释放,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到2025年,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等任务,森林覆盖率达到36.5%以上。

开放融合呈现新局面。长三角、合肥都市圈区域合作向纵深推进,合六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合六经济走廊裕安核心区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利用区外资金大幅增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建设实现突破。到2025年,力争全区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到2.34亿美元和6500万美元,到位境内资金超过150亿元。

民生福祉达到新高度。就业更加充分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分别达到8%9.5%,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社会文明程度和治理水平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大幅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展望2035年,全区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主要经济指标全市领先,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20年的三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创新动能不断增强,产业发展迈向高端,生态环境和谐优美,现代化治理格局更加完善,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区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专栏2:裕安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2020

2025

年均增长(%

属性

经济

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97.5

450

7.5左右

预期性

2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3.5

20

预期性

3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25.1

38.7

9

预期性

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8

58

预期性

5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10

预期性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60

258

10

预期性

7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18620

23341

7

预期性

8

到位境内资金(亿元)

93.1

158

10.5

预期性

9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4985

6500

8

预期性

创新

驱动

10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0.8

2

预期性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

工业总产值比重(%

26.4

30

预期性

12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91

2.91

8.8

预期性

13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37

70

13.6

预期性

14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17.7

30

预期性

15

城镇登记失业率(%

2.8

4以内

 

预期性

16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镇

38206

56216

8

预期性

农村

15521

24323

9.5

预期性

17

义务教育九年巩固率(%

98.85

98以上

预期性

18

每千人常住人口医院和卫生床位数

1.93

2.5

预期性

19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95以上

预期性

资源

环境

20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

省市

下达

约束性

21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

省市

下达

约束性

22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

省市

下达

约束性

23

重点流域(水库)断面水质优良比例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

省市

下达

约束性

24

森林覆盖率(%

36.4

36.5

约束性

安全

保障

25

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公顷)

74276.8

74276.8

约束性

26

耕地保有量(公顷)

84986.7

84986.7

约束性

27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45

45

约束性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空间发展布局,统筹推进一心两轴多极增长

持区域协调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一心两轴、多极增长”总体布局,推深做实“六个一”绿色发展主平台,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开发有序、协同开放的空间发展格局。

1. 优化“一心两轴、多极增长”总体布局

着力夯实高新区新兴产业发展核心。深入推动高新区“工业强区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源”建设,突出产城融合、以产为主,二三产融合、以二产为主,科工贸融合、以战新产业为主,加快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快高新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突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推进融入长三角地区产业合作、园区共建,完善产业配套系统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园区集聚能力。合理规划高新区产业布局,优化高新区发展空间,重点发展战新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形成全区新兴产业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协同推进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和城市产业发展。

做强做活南北两条特色产业和城镇发展轴。即依托六安茶谷裕安段建设,串联南部乡镇,重点打造以茶产业和生态旅游为特色的产业城镇发展轴,优化沿轴线城镇布局,加强改善生产和交通条件,重点发展茶产业、休闲观光农业、滨水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现代冷链加工物流等,打造南部高质量发展隆起轴。依托淠河沿线优质农业资源,串联北部乡镇,重点打造以粮经饲、种养加一体化农业融合发展为特色的产业城镇发展轴,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推动建设绿色生态“米袋子”“菜篮子”基地、畜牧业基地、农产品初加工基地,加强农业一二三产融合互促,促进特色产业集群镇高质量发展,构筑北部高质量发展隆起轴。

聚焦提升五大经济增长极。突出城南新区城市副中心,聚焦产城一体,推动城市配套功能建设,打造绿色城南高端商务与都市休闲增长极;突出西部新区滨水生态特色,结合大别山湿地旅游环线节点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促进配套产业升级,打造城市西部文体产业和生态休闲增长极;突出北部林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加快农业一二三产融合,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增长极;突出横排头上游红色资源和湿地生态特色,发挥大别山湿地“红源谷”品牌优势,打造生态湿地和红色文旅增长极;突出产业集聚升级,依托“一谷一带”链接,推进产业集群镇、专业特色镇发展,打造镇域特色产业增长极。加强各个增长极特色化发展载体培育和多元化发展路径创新,推动全区优势集聚、精细化增长。

专栏3:裕安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示意图

2. 夯实“六个一”绿色发展主平台

一心一廊。即六安中心城区和合六经济走廊。裕安中心城区进一步完善绿色城镇体系,大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聚焦发展商贸、物流、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及数字经济等创新型产业,促进人口和产业双集聚。合六经济走廊重点推动六安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着力承接合肥等地产业转移和科创辐射,推动与走廊沿线金安区、金寨县、叶集区等地区产业协作,协同提升产业链水平。

一谷一带。即六安茶谷和淠河生态经济带。六安茶谷裕安段突出以“谷”为纽带,以“茶”为主题,推进茶谷沿线乡镇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健康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建设生态谷、产业谷、科技谷、养生谷和富民谷。淠河生态经济带裕安段强化水源地生态保护和淠河生态廊道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城郊农业、皖西白鹅等地方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强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

一岭一库。即江淮果岭和西山药库。江淮果岭裕安片充分体现江淮分水岭地理位置特色,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游则游”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配合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一批林果特色小镇、主题公园、避暑农庄和乡村田园综合体等,将江淮分水岭由贫困岭转变为生态岭、增收岭、幸福岭。西山药库裕安片围绕中药全产业链,加大道地药材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设一批中药材种养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培育中药材深加工龙头企业,推进中药产业与医疗保健、养生养老、文化旅游等行业深度融合。

3. 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动中心城区“中心隆起”。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强中心城区改造提升,立足行政服务、文化展示、交通集散、商贸流通、舒心居住等城市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管网、绿化、能源等配套设施,提升学校、医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服务功能,合理布局公交站点、停车场所等。加强城市老旧片区改造,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增设生态空间,改造建筑立面,提升老城面貌。实施传统商业街区振兴行动,全面焕发老城区人文魅力、消费潜力和商业活力,实现商旅文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城市空间有机延展,推动与城市新组团连片发展。

高水平打造城南新区“城市南翼”。依托高铁站、合六南通道等便捷交通优势,以及绿色生态优势,高起点、渐进式推动城南新区建设,推动与老城区、六安高新区连片发展。加强高规格规划引领,力争市重点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区公共文化场馆等项目在城南新区集中布局,增强新区人文底蕴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吾悦广场等商业综合体招商运营,塑造六安城市新商圈。大力发展高端商务楼宇经济,推动金融、商贸、文创、总部经济等集聚,促进城南新区由单一生活型社区向综合型城市社区转型,打造六安城市产业发展新载体。

加快建设河西滨水新区“城市西翼”。突出商务办公、商业金融、教育功能,结合老淠河景观提升休闲旅游功能,将其打造成为大别山湿地旅游环线重要节点,塑造裕安发展新增长点。修订完善河西滨水新区规划,紧扣滨水、生态、文化特色,联动六安高新区平桥园,促进西部生态新区人口聚集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提升功能配套,构筑路网框架,打通断头路,完善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加强学校、医院、商场等功能布局,合理配置公交站点、露天停车场、公共绿地等,提升新区品质,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加快新型城镇化试点步伐。围绕独山镇、苏埠镇新型城镇化省级试点,以加快小城镇建设“补、建、管”为着力点,逐步提升公共服务,强化产业支撑,加强社会治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乡村振兴,并形成可借鉴的试点经验。独山镇以“将军小镇、生态独山”为发展定位,苏埠镇以“绳网小镇、古韵苏埠”为发展定位,各自立足定位,发挥自然人文环境优势,通过3年努力,建设成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并整体达到“环境焕新、设施更新、宜居舒心、产业振兴、治理创新”的建设效果。总结试点经验,适时在全区推广。

分类推进集镇特色化发展。将集镇发展融入全区格局,突出区位和资源特色,推动“以产聚镇”“一镇一业”,构建各具特色的集镇经济板块。四个卫星镇。推动苏埠、新安、徐集、分路口四个卫星镇以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延伸为抓手,联动中心城区发展,拓展城区发展腹地。两个副中心镇。加快独山、丁集等区域中心镇建设,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提升城镇设施配套,增强对周边乡村人口的集聚能力和服务辐射水平。一批特色乡镇。加强集镇特色产业平台建设,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推动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培育一批特色乡镇。

专栏4:裕安区“十四五”集镇发展方向

四个卫星镇:

1苏埠镇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导向,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拓宽绳网产业应用领域,拓展国外市场,做大做强绳网产业;推动特色民宿等旅游新业态发展,打造绳网民宿特色小镇。

2新安镇。加大市场主体引进和培育力度,完善综合配套,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品牌集聚、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的羽毛球生产基地。

3徐集镇。形成“两轴(沿X010县道和X009县道的经济带)、两点(徐集集镇和高皇集镇)、两片(镇域经济发展西片区,镇域经济发展东片区)”的空间结构,融合推动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业,打造生态徐集、工贸徐集、宜居徐集、颐养徐集。

4分路口镇依托分路口要道枢纽优势,推动分路口铁路货运站开通、六安货站西移等项目建设,发展多式联运园区,积极推动智慧物流发展。

两个副中心镇:

1独山镇。依托茶产业、红色资源和生态优势,加速茶旅、文旅、农旅、红旅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抹茶特色小镇和大独山国家级5A级景区建设,进一步放大茶谷效应。

2丁集镇瞄准“全球化婚纱产业基地”“世界级婚纱交易市场”的定位,完善创意、生产加工、展示、电子商务、旅游等功能,培育“中国头牌、影响世界”的婚纱生产基地。

一批特色乡镇:

1固镇镇、江家店镇、顺河镇、韩摆渡镇、石婆店镇。分别以白鹅、粮油、蔬菜、茶叶等为主导,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副产品加工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促进人口和产业协同集聚,打造若干生态农业特色镇。

2青山乡、罗集乡、石板冲乡、单王乡、狮子岗乡、西河口乡。依托特色物产和优美的生态环境,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以旅游集聚人气、激活产业、带动服务,打造若干休闲旅游特色镇。

(二)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定不移贯彻国家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培育创建自主品牌,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主导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乡镇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打造大别山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

1.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生态环保科技首位产业。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要求,立足六安高新区环保新材料产业基础,以华电六安电厂、高迪环保、中宝建材等上下游企业为依托,加快产业补链延链,向上游加大对设备材料研发等领域开拓力度,在中游大力发展固废处理、餐厨废弃物处理、污水监测处理、降噪等环保装备产业,空气和饮用水净化设备产业,生态建筑产业等,向下游延伸发展环保工程、运维服务等领域,推动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化发展。以中科曙光等企业为依托,推动5G生态环保产业园建设,促进5G、物联网等技术在生态环保领域的赋能与应用,提升首位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实施首位产业聚能工程,推动资源要素向首位产业集聚。到2025年,力争生态环保首位产业产值达100亿元,打造成为全市重要主导产业。

做强装备制(智)造产业。以六安高新区为载体,以合肥都市圈产业合作为契机,积极引进培育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器械等装备制(智)造业,加快基础制造装备、工程机械、农机装备、轻工纺织装备等传统优势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装备制(智)造业集群集聚发展。依托安徽恒源机械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基础,实施汽车零部件及齿轮精加工、新能源汽车配件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创省“三重一创”项目。推动形成“创新团队—产业化项目—集聚板块—装备专业园区”梯度发展格局。在生态环保、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率先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在机械、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开展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加快协同设计与制造、虚拟生产、网络化控制系统、纵向集成系统、远程诊断维护、智能供应链、工业大数据、智能感知终端的创新及应用,开发新功能、新产品,实现向高端化转型。积极布局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相关高新技术产业,谋划智能家电等新产业发展。加强引进和培育一批人工智能系统方案服务供应商,形成智能制造服务生态。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新型制造模式。积极引进和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领航企业,推动中小配套企业发展,促进大中小企业配套协同发展。

做大电子信息和大数据产业。以高新区为载体,以天通(六安)新材料、奇盟光电、首玻光电等骨干企业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与应用为手段,巩固发展软磁铁氧体、金属磁粉心等磁性材料产品,高清摄像机内使用的光学产品,移动式滤光片模组+镜头套装,电子消费类丝印钢化玻璃,积极布局物联网等相关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坚持以市场引企业、育产业,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主动参与长三角特别是合肥都市圈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深化与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合作,积极引进电子信息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引进大数据企业,培育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挖掘、应用等产业,延伸发展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电子制造业、软件服务业、信息安全等中下游配套产业,逐步形成我区产业链完备、行业覆盖面广的电子信息和大数据产业集群。打破地域限制,推动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联盟形成,增强企业互动交流,推动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分工协作、联动发展。强化产业政策扶持,经常性组织企业家及企业高管培训交流,精准实施“四送一服”,切实解决好企业发展存在的招工难等现实问题。推动裕安企业级平台、工业APP应用系统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鼓励企业“登云上网”,推动电子信息、大数据产业与裕安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

加快农副产品加工补链强链。适应消费升级市场需求,依托我区茶叶、油茶、白鹅、蔬果、毛竹、小龙虾等特色资源优势与良好的加工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拓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功能保健品等绿色食品加工循环链,探索新商业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抢占消费升级市场空间。倡导特色小镇建设模式,推动独山原生态茶园保护、西河口茶竹木加工、顺河蔬菜加工、狮子岗果品和固镇白鹅等畜禽深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支持固镇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等争创省级园区,推进“徽六牌”六安瓜片等名优茶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六安瓜片区域性公共品牌影响力。

推动轻工服装产业提质增效。

——打响羽绒羽毛制品品牌。充分发挥“皖西白鹅”传统优势,积极创建固镇羽绒羽毛特色小镇、新安国家级羽毛球体育用品产业集群镇,进一步提升羽绒羽毛产业的集聚度和品牌知名度。实施羽绒羽毛加工业转型发展专项行动,大力支持规上企业、品牌企业发展,积极引进相关产业链企业,加大羽绒被、羽毛球、羽毛工艺品等羽毛制品的生产及出口,巩固提升国际比赛训练品牌用球产品市场份额。推动羽绒羽毛加工与文化创意、电商物流、线上经济等融合发展,增强羽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培育一批国内驰名、省内有名的羽绒羽毛品牌,提升“中国羽绒名镇”品牌形象。

——做大做强纺织服装产业。做优做强婚纱产业,以打造丁集婚纱特色小镇为抓手,大力推进婚纱产业“专、精、特、新”发展,推进大众化婚纱加工与创意设计、智能加工和个性化定制相结合,提升婚庆服装品质和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抢占国内外销售市场,鼓励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支持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努力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婚纱服装品牌,打造中国头牌、影响世界的婚纱产业特色小镇。鼓励户外服装生产及防护服等细分行业做大做强,推进顺河利用现代技术和设备对传统服装加工业改造提升。

——整合提升绳网产业。结合苏埠绳网特色小镇创建,高起点规划推动绳网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绳网企业与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促进高档次绳网研发生产。鼓励绳网企业兼并联合,做大做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发挥苏埠绳网行业协会作用,推动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工艺创新,引导企业发展线上销售渠道,扩大“秀林”“银鱼”等“全国行业品牌”的影响力,提高市场份额。

2. 争创国家级高新区

对标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要求,对接长三角和合肥经济圈,做好长三角一体化的产业承接,参与合肥市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工程,壮大提升高新区生态环保、装备制(智)造、电子信息和大数据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互联网汽车、光电新材料、新能源、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现有产业上下游产业入驻,建设高新产业集聚基地,全力打造产业链。优化高新区产业布局,探索推进“园中园”发展模式,进一步增强高新区产业园、创业园及“双创中心”功能配套,科学规划建设金融、商务等服务功能区,合理配套新型商业区,推动“三生”融合、产城融合、两业融合。创新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标准地”建设,加强“多规合一”,优化运营管理模式。全面深化与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在项目孵化、科技成果引入、投资基金、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加快打造科技创新转化高地、新兴产业集聚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建设合六经济走廊重要科创产业平台。推动与合六经济走廊、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地区开展跨区域园区合作共建、产业链共同培育,逐步打造长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地、六安创新创业新高地,力争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到2025年,力争打造1-2家百亿元头部企业,3-55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数个十亿元以上领军企业和一批亿元企业群,5家左右创业板上市公司,园区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专栏5:高新区“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

1生态环保科技:安高新区生态科技产业园、六安高新区通信装备5G产业园、有机废气综合治理先进技术装备及产业化、智能化城市大气污染热点溯源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国科环保秸秆综合利用、思源净化环保设备、英科废旧塑料循环利用、华电六安电厂热电联产等项目。

2装备制(智)造。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齿轮精加工、锂电池生产项目、六安市安重年产700台套数控冲床。智能制造:六安市特弗顺年产7000套智能公交设备、六安市青木川装配式建筑智能化生产线及部品部件生产、中擎装配式建筑、六安智梭L4级无人驾驶物流车生产、智能驾驶前视摄像头、六安市光华安防年产10万套楼宇对讲系列产品等项目。新材料:高迪环保循环经济产业园、六安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园、荣昌智能家居及新材料产业园、高纯净钛镍合金生产等项目。

3电子信息和大数据产业:5G智能工厂装备及产业化、安徽六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智慧园区建设、六安长三角六安智谷产业园、中科曙光大数据利用、远索智能科技、蜂狂购电商平台、青网科技产业园等项目。

4现代食品医疗:富美医疗高端医疗器材防疫用品产业园、普尔德一次性水刺无纺布、大别山中药饮片、德正堂药业、中农(六安)国际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

5科技创新:省级裕科孵化器、长三角一体化六安双创中心产业城等项目。

3.促进乡镇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励各乡镇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错位协调发展。支持丁集婚庆时尚产业、固镇羽绒羽毛产业、苏埠绳网产业、独山六安瓜片加工、顺河鲜乳加工、罗集粮食产业、狮子岗果岭产业等乡镇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

专栏6:裕安区“十四五”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方向

特色产业

集聚区

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项目

丁集婚庆

时尚产业

集聚区

重点发展时尚婚纱加工业,完善婚纱创意生产、摄影展示、电商物流、大数据等配套设施,促进婚纱上下游产业链全覆盖,打造“中国头牌、影响世界”的婚纱产业重镇和特色小镇

固镇羽绒

羽毛产业

集聚区

推动实施农副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项目,延伸产业链,争创省级园区,提升“中国羽绒名镇”品牌形象。积极推进红新禽羽扩建、翔隆羽绒年加工500吨羽毛及500吨羽绒产品建设、六安市华伟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制品、六安市盛秦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制品、六安鑫冉羽绒等项目建设。

苏埠绳网

产业集聚区

加快产业转型、延伸,打造集生产、加工、网络营销、农家乐为一体的绳网产业集群。苏埠镇绳网民宿特色小镇

独山六安

瓜片产业

集聚区

大力发展六安瓜片、抹茶等名优茶深加工,配套发展茶旅、文旅、农旅,打造三产融合的抹茶特色小镇。

顺河鲜乳

加工集聚区

发挥顺河奶牛养殖业优势,拓展鲜乳生产、加工、体验等环节,培育鲜乳特色小镇,带动周边农民致富;发展蔬菜加工、储运。

罗集粮食

产业集聚区

大力发展粮食加工、储运,加快粮食生产加工物流园建设。

狮子岗乡

果岭产业

集聚区

利用江淮果岭区域,发展水果加工、储运。发展畜禽深加工及仓储物流项目。

(三)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不断满足新型消费需求

积极适应新时期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变化,顺应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大趋势,把握数字经济不断催生的服务新空间、新业态,促进商贸、旅游、健康等服务业大发展趋势,加快细分市场和服务业新热点培育,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实现服务经济大提升。

1. 繁荣发展现代商贸

促进商贸业升级发展。优化城市商业布局,完善中心城区政务、商务功能,推动城南新区建设运营一批商业综合体,推进沿淠区域新型商贸集聚,打造特色鲜明区域性商圈。加快商业街区改造提升,建设一批精品特色街区。积极完善社区微商圈,规范提升便民商业网点,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菜店和生鲜超市,引入罗森、邻几、谊品生鲜等新零售连锁品牌和24小时便利店。支持线下经营实体改造提升,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大力发展“夜经济”,形成融文化休闲、餐饮购物、时尚娱乐、体育健身等于一体裕安“夜经济”品牌。

提升发展城乡物流。一步完善分路口、城南物流、平桥等物流配套设施,打造功能完备、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现代物流集聚服务平台,提升大别山区商贸物流中心服务能力。针对裕安区优质茶叶、蔬菜保鲜配送等专业物流特色,积极培育引进龙头物流企业,推进物流业态升级、服务提升和智慧化。推动重要商品物资储备、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等项目建设,发挥公益性物流设施在满足消费需求、保障市场拉动内需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加快融入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与公共服务信息互联互通,提高行业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多业态发展电子商务。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互联网平台向下延伸拓展。积极利用幸福村电子商务、徽旭锦电商直播团队、蜂狂购电子商务平台、邮政裕安电商孵化中心等新载体,推动电商产业园建设,形成多业态电商发展新格局,促进提升集聚效益。加快推动丁集婚纱特色小镇和独山抹茶特色小镇创建、光彩茶叶市场等电商特色集聚发展,促进电商与大别山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提升效益。继续扎实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培育提升村级电商服务网点。通过“皖邮购”“农村淘宝”直播等平台,巩固提升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农产品营销渠道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扩大六安瓜片、徐集花生糖、固镇羽绒、苏埠挂面、丁集婚纱等裕安名优特产品上线能力。

专栏7:裕安区“十四五”商贸体系重点载体

1现代商贸:吾悦广场、罍街、锦成里、独山红军街、小华山街道1911商业街提升等项目。

2物流基地:大别山区商贸物流中心提升、翔盛物流园、平桥电商仓储物流中心、平桥砂石物流园、分路口铁路物流园、紫竹林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等项目;乡镇村物流节点建设工程,建设农村物流服务站和村级物流服务点。

3电商平台:蜂狂购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

4电商小镇:建设丁集婚纱特色电商小镇;独山茶叶特色电商小镇;平桥光彩市场

2.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围绕增强特色性、提升吸引力、打造目的地,持续推进旅游名区“四级联创”,实施全域旅游兴区战略。深入挖掘红色、绿色和各类特色旅游资源,重点打造S329红色旅游、S244特色小镇旅游、茶谷绿道生态旅游、淠河绿道湿地旅游等4条主要路线,着力打造南部独山红色旅游、北部特色小镇旅游、大别山湿地观光体验旅游、茶谷果岭生态休闲旅游、滨水古城文化旅游等5个特色板块,启动独山5A级景区创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到2025年,力争全区旅游接待人次突破800万,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旅游富民迈出实质性步伐,旅游产业带动作用进一步突显。

凝聚南部红色文化和山水康养旅游核。以红色为主题,以湿地为主线,以绿色为主调,加快龙井沟九公寨生态旅游规划建设、独山红军街二期项目建设、青山湿地小镇创建、大别山湿地生态修复,在横排头上游集中打造环境整治、配套提升等工程,打造全区旅游品质化发展先行区和核心板块,唱响大别山湿地“红源谷”文旅品牌红色旅游。加大红色文物保护,深挖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适度开展产业化包装开发,打造若干红色街区、红色游园、红色演艺节目。山水康养。积极打造茶谷果岭、健康养生、大别山湿地旅游文化名片,通过整合绿色生态、医疗、中医药等特色养生资源,开发森林养生、观光旅游、民俗文化体验等多样性产品,打造养生休闲度假胜地,以“独特性”和“唯一性”的旅游养生产品吸引游客长期住养。

打造中北部沿淠和多彩田园生态游憩带。充分发挥淠河在全区空间范围内的串联作用,整合淠河沿线片区旅游景区景点、产业休闲空间以及自然乡村资源,开发滨水休闲、乡村旅游、农业体验、产旅融合等旅游产品,加强旅游配套服务提升,打造裕安最美生态休闲走廊、淠河湿地、田园旅游体验带。乡村休闲。加强乡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积极盘活闲置农房、农林设施等乡村资源,推动“一村一景”,创建一批A级旅游村。农旅、产旅融合。推动丁集婚纱、固镇皖西白鹅、顺河乳业、新安羽毛工艺等特色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产旅融合特色小镇,促进产旅融合效益提升。

塑造城区旅游集散和休闲会客厅。紧密对接游客出入裕安旅游路线,以城区为核心,整合城市休闲、商贸资源、推动城旅一体化建设,充分挖掘六安古城历史文化,开发独具体验性的文化旅游街区、项目和产品,丰富城市旅游业态,构建独具特色的、留住历史文化印记的城市景观,更好发挥旅游集散和休闲会客厅作用。依托城市酒店、体育设施等文旅基础设施,积极举办各类文体旅赛事,增强裕安旅游凝聚力。

加强精品旅游创建和智慧旅游发展。坚持旅游景区市场化发展方向,实施裕安旅游精品创建行动,打造341”明星景区,即33A景区,44A景区,争创独山5A级旅游景区,建设提升全景裕安。加快全区绿道、旅游风景道循环成网,串联沿线景点,打造红色记忆走廊、茶谷绿道走廊、淠河滨水走廊、竹海氧吧走廊、浪漫婚纱走廊等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建立“裕安文旅”电商营销、短视频营销平台,推广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建设智慧景区。鼓励文旅企业、景区景点推出“线上景区游览”项目和居家VR旅行产品,促进旅游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发展。

专栏8:裕安区“十四五”全域旅游重点项目

1观光旅游:龙井沟景区提升、九公寨生态旅游区建设、铜山寨4A景区创建、虎头潭旅游升级、石婆店镇凤凰山水上乐园休闲运动等项目。

2红色旅游:独山红色文旅特色街区、独山革命旧址群、许继慎纪念馆三期、苏家埠战役纪念馆、六霍起义纪念馆旧址重新布展、独山暴动情景剧开发、西河口六安中心县委旧址改造等项目。

3康养旅居:紫荆花怡养小镇、独山抹茶小镇、桃花仙谷、横河岭森林康养旅游等项目。

4乡村休闲:樱花溪畔提升、大别山(六安)湿地、小龙生态园、武陟山庄、苏埠书画小镇、青山东西湖旅游、黄窑传统村落旅游等项目。

5产旅融合:六安瓜片产旅融合、固镇皖西白鹅文化园、丁集世界婚纱之都、顺河华好奶牛科普区、新安羽毛工艺产旅融合,六安高新区平桥园文创中心等项目。

6旅游基础设施:淠史杭水利展览馆及横摆头景区提升、六安淠河湿地景观道建设、苏埠明清老街保护性修复工程等项目。

3. 积极发展康养产业

健康养老。树立健康养老大产业观念,积极盘活利用各类养老资源,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办具有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能力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加快构筑包括养老医疗保健、康复护理、托管托养服务、养老陪护家政服务、养老地产、养老保险、养老中介等服务高效融合的养老产业链,催生庞大的健康养老市场需求。加快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和应用,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健康管理产业,支持医院体检中心向综合性健康管理机构转型,拓展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链,开展咨询、风险评估、筛查、干预、档案建立、就诊指导、就诊预约等全过程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充分利用中医药、特色农产品等养生资源,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养老和健康养生示范基地。

运动休闲。依托月亮岛体育休闲岛和市体育馆等项目建设,打造体育健身休闲中心和体育服务综合体,塑造六安运动休闲新名片。支持各地集合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毅行、骑行、攀爬、登山、漂流、垂钓等户外体育旅游产品,持续办好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山地自行车赛、“毅行六安——城区全民健身走”、长跑、健身休闲大会、美丽乡村篮球赛等品牌赛事。加快体育产业实体培育,促进健身培训、竞赛表演、场馆服务等体育服务业加快发展。

专栏9:裕安区“十四五”康养产业布局

面向长三角巨大的健康养老市场,加强全区大健康产业谋划布局,形成一核二片三区四地”辐射延伸式的康养产业空间布局体系。

一核:瞄准长三角老年高端消费人群,按照“医、护、养、学、研”一体化新模式,积极发展面向长三角的养老产业,培育建设好紫荆花怡养小镇、笑来家园、京枫苑等养老养生基地,构建长三角健康养老产业核心区,打造长三角养老养生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片:片突出有机食品制造、户外运动等健康产业,培育成特色突出、具备区域影响力的有机食品、营养保健品健康产业示范片区。南片利用森林覆盖率高、绿色生态优势突出等特点,打造具有引领作用的药材种植加工、养生养老、旅游观光、休闲体育、民俗生活体验片区。

三区:分别为营养健康产业功能区(位于北片)、生态健康和户外健康产业功能区(位于南片)和医药健康和体育健康产业功能区(位于城区)。

四地:分别为健康养老服务基地、健康食品生产基地、医药产品制造基地、康疗养生和休闲运动服务基地。

4. 推动其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现代金融。进一步完善金融网点布局,推动新兴金融机构入驻,加快形成金融集聚发展格局。鼓励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科技创新,研发推广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产品,增强金融普惠性,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力发展特色金融,引进科技金融、汽车金融、消费金融、资信评估等新兴金融业态,实行金融错位化发展。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充分发展,加快引入天使基金、产业基金、风投基金等,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积极鼓励企业上市、发债,力争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推动完善信用服务体系,促进支付、结算类金融规范发展。

科技服务。依托双创大厦、产业园、创业园等双创平台建设,重点围绕全区产业生产系统智能化、产业组织网络化和产品需求多样化需要,聚焦生态环保、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研发和工业设计服务企业,创建一批高水平研发设计服务平台,推动全区产业链向研发设计服务端延伸。加快检验检测、产品中试、科技中介等服务业发展,推广创客咖啡等科技服务新业态。

商务服务。实施商务环境优培策略,立足服务于产业,大力发展审计、会计、法务、咨询、商标品牌专利、版权、资产评估、知识产权转化转让、人力资源等现代商务服务业,稳步提升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商务服务支撑。积极发展商务楼宇经济,推动商务服务和楼宇经济融合互促,重点推进中心城区、城南新区建设一批特色楼宇群,打造“一主一新”核心商务区。

社区服务。优化社区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和网络,重点发展社区物业管理、便利店、菜市场(菜店)、快递物流、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业,培育发展养老托幼、家政服务、社区照料、病患陪护、外卖配送等家庭服务业,鼓励发展家庭教育、心理咨询、母婴护理等特色服务业。积极适应智慧化生活大趋势,建设邻里中心,推进社区服务业智慧化改造。鼓励社区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发展。以城市社区理念和发展模式优化乡镇综合服务,提升乡村便利化生活服务水平。

(四)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四大绿色发展平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升级版,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长三角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1.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强区

稳定粮食生产及储备能力。严守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45万吨左右。实施“两区”建设和管护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以分路口、江家店、丁集、罗集、徐集等粮食主产乡镇为重点,突出“集中连片、规模建设、整体推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进裕安区全国绿色食品(水稻)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提质增效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品牌粮食基地。增强粮食安全储备能力,严格落实农业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到2025年,力争建成高标准农田85万亩。

壮大提升优势特色农业。推深做实138+N”工程,调整优化农业布局和结构,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六安瓜片、皖西白鹅、生态油茶、绿色果蔬、奶牛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争创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围绕建设示范园、打造特色镇、创建示范区目标,北部片区重点打造“种养加”循环农业示范区,中部片区重点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区,南部片区重点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区,推进错位发展、板块布局。重点推进林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转型升级,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独山“六安瓜片”茶谷小镇、苏埠绳网小镇、狮子岗桃花仙谷健康小镇、顺河绿色乳品小镇、固镇皖西白鹅特色小镇,独山抹茶小镇等农业类特色小镇,创建一批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强化农业装备支撑。加快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支持区域内丘陵山区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积极创建省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实施智慧农业引领工程,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加快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力争达到90%

提升农产品质量品牌。巩固提升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创建成果,加强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能力,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争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计划,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积极申报农产品驰名和著名商标以及国字号、省级名牌农产品,进一步培育壮大六安瓜片、皖西白鹅、徐集花生糖、皖西羽毛羽绒、新华红桃、丰源裕安等区域公用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到2025年,力争全区农产品品牌总量突破12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产品总量达到160以上。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进主体经营、规模经营和一二三产融合经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鼓励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依法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大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力度,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到2025年,全区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达到100家,示范家庭农场达到100家,示范联合社达到5个;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900人。

专栏10:裕安区“十四五”优势特色农业壮大工程

1茶叶。六安茶谷为载体,以六安瓜片为引领,实施六安瓜片产业融合示范园等项目,重点发展六安瓜片等名优茶生产,推进茶产业绿色增长模式攻关示范,大力建设茶叶标准园,实施茶园双替代行动,推进绿色茶园建设,积极发展夏、秋茶,开发抹茶等精深加工产品。到2025,茶园面积发展到17.5万亩,建成相对连片100亩以上的茶叶标准园120个,茶叶年产量超过0.8万吨。

2蔬菜。以淠河经济带和近郊乡镇为重点,积极推进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支持发展设施蔬菜,做大做强顺河辣椒、新安毛豆等本地特色蔬菜,打造一批省市级现代蔬菜生产标准园和科技产业园。到2025年,力争创市级以上现代蔬菜生产标准园30个,发展蔬菜科技产业园20个,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设施蔬菜生产面积占比力争超过60%

3水果。依托江淮果岭建设,大力发展桃、梨、葡萄、草莓、蓝莓、樱桃等水果,积极推进标准果园示范创建。到2025年,果园面积达到12万亩。

4中药材。依托西山药库建设,重点发展黄精、栀子、龙脑章、白芨、灵芝等大别山区本土道地中药材,加快建设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基地。结合打造“汉妆美谷”,培育壮大德正堂药业等现代中药材应用龙头企业,积极开发中药饮片、颗粒等深加工产品,发展壮大美妆产业。到2025年,中药材规模种植面积达3万亩。

5油茶。极发展油茶、山核桃、板栗、油牡丹等木本油料与坚果产业。开展油茶标准化示范,推广名优品种和适用技术,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实施大别山优质油茶产业提升工程,延伸油茶产业加工链。到2025年,建成油茶基地10万亩。

6白鹅。以规模养殖场为主体,推广绿色低碳循环养殖模式,建设固镇皖西白鹅产业集群镇。到2025年,白鹅年饲养量达到400万只以上。

7特色畜禽恢复并稳定生猪生产,积极发展奶牛、白山羊、土鸡、黑毛猪等特色养殖,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养加宰销一体化,实施华好阳光乳业奶制品加工、生猪产业链项目等重点项目。完善动物防疫体系,持续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到2025年,生猪、奶牛、白山羊年出栏量分别达到80万头、1万头、15万只。

8水产品。推进小龙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实施稻渔综合养殖百千万工程。积极发展泥鳅、黄鳝、黄颡鱼、生态甲鱼等特色有机鱼产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休闲渔业。加快茶谷有机鱼养殖区、淠河生态经济带水产示范区、特色优质渔业养殖区和城郊休闲渔业示范区建设。到2025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5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3.5万吨。

2. 建设更高水平美丽乡村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加强实用性“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结合G312沿线及新顺单沿淠区域环境提升整治,分批分类型推进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村庄建设,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配套,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深入开展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三大革命”,扎实推进“五清一改”村庄清洁、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开展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修复力度。到2025年,全区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实现全覆盖。

3.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加快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改善人居向生态宜居、移风易俗向乡风文明、夯实基础向治理有效、稳定脱贫向生活富裕转变,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加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规范管理公益岗位。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保障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兜住民生底线。

(五)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持续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为着力点,积极引进培育创新型企业主体,加快创新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善营商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持续释放和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打造高水平双创平台和载体。主动对接省内外高校院所,争取引进更多国家级或省级科研机构落地,鼓励和引导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端平台,积极争创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提升众创空间入驻企业和团队质量,加强资源整合,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强化金融对创新平台的资金支持;推进创新服务专业化、精细化,提升众创空间服务水平。到2025年,力争建成2个国家级孵化器,3个省级孵化器,2个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工作站,1个火炬基地,1个省级实验室(中心),2个省级创新中心,2个省级高层次人才基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研发经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推进实施研发准备金制度,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推进一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中小创新型企业集群。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跟踪辅导、重点培育创新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科技型企业,争取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到2025年,力争建成高新技术企业70

积极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产学研合作联盟,遴选支持一批创新度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鼓励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对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进行捕捉寻找。健全创业园区、产业园区运营机制,鼓励发展各类孵化器,完善创业孵化链条。壮大产业发展基金规模,集中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用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等科技成果孵化服务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积极对接长三角G60创走廊,深度对接合肥国家科学中心和沪苏浙科技资源,集聚创新要素,推进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落实国家、省、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策,制定完善区级科技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地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完善推进“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校院协作、社会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研发机构引进与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并举,加大对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的资助力度,加速科技创新创业资源集聚。

2. 深化各项改革

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安徽省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办法》。持续深化“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落地见效,开展不动产登记专项提升行动。严格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建立定期会商、清单督办制度,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快建设裕安政务分中心,实现“一站式”审批、快捷化服务,让“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真正得到落实。依托“皖事通办”平台,实现与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的衔接贯通。用好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及时便捷提供全覆盖、精准化、个性化、智慧化服务。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持续开展涉企非行政事业性收费大清查,坚决打击变相指定中介服务行为,及时落实上级降低企业社保费率的政策要求。推动金融机构加大服务民营企业力度,全面落实银行业金融机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无还本续贷、信用贷款等各项金融政策。持续扩大新型政银担业务,保持新型政银担业务占各项贷款比重的增幅高于全部贷款增幅。探索建立区民营企业纾困资金。充分利用IPO绿色通道优势,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发挥区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作用,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和战略新兴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股权投资。汇聚财政奖补、科技创新、降成本等各类政策,在项目准入、资金申请、政策兑现等方面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积极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建立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律师服务团等公益性服务组织。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用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积极推广“三变+”模式,不断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长。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差别化评价制度,落实兼职兼薪、成果权益分配政策。扎实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等36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和涉农资金整合改革等26项省级改革试点。坚持示范带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到2025年,力争村集体经济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15。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形成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叠加的政策效应,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托管对小农户服务的覆盖率。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落实一户一宅政策,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占用耕地建房行为。

加快推动其他各项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创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编制“周转池”制度,推动改革向执法领域和乡镇延伸,构建上下贯通、惠民便民的行政体制,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对标国家级高新区管理要求,加快六安高新区管理机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小微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和派驻机构协作联动机制,推动监察职能向镇村和事业单位延伸,组建乡镇办案协作区。

(六)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着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科学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积极创建并巩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着力构筑“山水田林城”共生共融的生态空间,加速将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1. 巩固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推动水源涵养、森林增长、耕地保护,全面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稳步提升合肥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地区绿色生态安全屏障能级。加强区域水环境治理,依托淮河支流裕安段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淠河、汲河综合治理纳入淮河经济带建设整体项目,促进淮河经济带建设向下游延伸。深化林长制改革,突出山林保育保护,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快国家储备林及用材林基地建设,打造茶谷沿线森林城镇带、森林村庄群,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争创省级森林城市。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对被污染地块分类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积极推进湿地修复,加强城镇滨河带生态建设,加大退耕还湿力度。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严防动植物疫病疫情交叉感染、有毒有害物质传入传出。持续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严格遵守“三线一单”,强化督查检查,不断提升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成效。

专栏11:裕安区十四五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

1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将淠河、汲河及其各支流等水污染防治作为我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定期监测入河排口水质,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实施整体联动治理,确保省、市控监测断面水质的稳定达标。加快河岸库区周边生态廊道建设,修复水体生态功能,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

加强重要水源地、河湖(水库)源头区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实施青山、独山、西河口、石板冲、石婆店等南部山区乡镇农林业生产造成的水土流失防治工程。

2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深入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到2025年,实现增加人工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退化林修复1万亩,森林抚育30万亩。打造茶谷沿线森林城镇带、森林村庄群,创成省级森林城市,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30个。

3湿地保护工程。实行湿地资源总量管理,确保全区湿地面积不减少、功能不减退、性质不改变。禁止侵占自然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已侵占的要限期予以还湿。加强城镇滨河带生态建设,在河道两侧建设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有效管理湿地区域旅游业发展,严禁在湖区、库区和流域范围内新建水污染项目。综合运用湿地植被恢复技术、湿地土壤恢复技术、湿地水文恢复技术,保障区域生态系统安全。

4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采取综合措施实施整村推进和全面整治,按照增加耕地规模、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的要求,到2025年可用于占补平衡的新增耕地不少于1万亩,增减挂钩不少于1.5万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不少于0.1万亩。

5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提升野生动物救护繁育能力,拯救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妥善应对野生动植物突发和敏感事件。完成省级自然保护区资源本底普查,稳步推进以森林、湿地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2.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全面升级蓝天保卫战。继续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控制为重点,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2.5排放,到2025年,全区PM2.5年均浓度达到上级要求。强化大气综合治理,完成大气重点监控区内重型车辆、柴油车辆禁入,散煤管控与油烟治理等工作。突出开展餐饮服务单位油烟污染治理,杜绝中心城区露天焚烧行为,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重点工业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全面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加强重点企业VOCs全过程污染控制,确保“十四五”期间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上级要求

全面升级碧水保卫战。强化污染源整治,持续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专项行动。深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千吨万人”排查整治,推进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强化监管,确保省市控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加强入河排污口日常监管,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加大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推进农村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确保省市美好乡村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达到验收标准。推广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试点经验,加快实施中心村新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努力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村庄水环境。到2025年,全区地表水规划断面水质力争全面达到水环境质量专项规划要求。

全面升级净土保卫战。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推动砂石、矿山等资源有序合理开采利用,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严控高毒高风险农药使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扩大废弃农膜回收利用试点。依据土壤污染详查结果,着重开展重点行业企业污染地块、历史遗留污染地块以及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的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到2025年,全区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上级考核要求。

专栏12:裕安区十四五环境治理专项行动与重点项目

1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加强城市扬尘严控、汽车尾气治理、餐饮油烟整治、农作物秸秆禁烧、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等专项行动方案的贯彻落实。到202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按上级环保专项规划要求削减。

2水环境治理专项行动。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整治乡村河湖水系,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建设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和湿地小区。

3土壤环境治理专项行动。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核实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状况。督导污染地块责任单位或部门,做好污染地块详查、风险评估及治理修复等工作。

4垃圾治理专项行动。按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要求,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逐步建立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回收利用、末端处置运行体系。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加强对市场化运营的监督管理。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全区村庄的生活垃圾达到有效治理。

5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成19个乡镇277个村(居)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深入开展三大革命、推进三大行动、实施五清一改,补短板、抓重点、促提升,以19个乡镇驻地和68个美丽乡村中心村为重点,全面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到2025年,实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5%以上。

6三大保卫战重点项目。实施全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裕安淠河(东、西淠河)、汲河(东、西汲河)等流域生态修复工程、裕安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工程、农村规模以下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乡镇配套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站建设、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及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建设等项目。

3.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不断创新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新措施新方法新理念,力争在节能、节水、循环经济和绿色生活等方面引领全市,努力实现生产系统与生活系统循环衔接。率先实现政府和大型商业设施全面使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提升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倡导全民节约用水,严控工业用水定额,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用水和再生水利用系统,抓好中水回用示范工程,推广农业节水灌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秸秆、畜禽养殖场粪便、工业固体废物等综合利用。引领绿色生活新风尚,深度开展“每周少开一天车”活动,宣扬绿色出行方式。积极推行绿色建筑,政府投资新建建筑(行政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率,科学合理、有序开采砂石资源,建设绿色环保石料开采加工基地。

4. 创新生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

探索推进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鼓励引导开展水权交易、林业碳汇减排交易机制。积极参与大别山水环境生态补偿,争取更多补偿资金。围绕淠河国家湿地、省级龙井沟森林自然公园和横河岭森林自然资源,结合红色基因传递,打造绿色生态旅游观光带。依托苏埠镇南楼农民公园等,加快建成首批乡村振兴休闲农业示范区。支持独山镇、西河口乡、青山乡等有条件乡镇打造花园式富裕文明乡村,力争打造全市生态文明样板区。

(七)加强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切实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基石

“提质升级”为目标导向,以“智能化”为引领,前瞻布局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交通、水利、能源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提升对全区高质量发展保障服务水平。

1.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5G网络建设和商用步伐。加快下一代互联网部署,实现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扩大无线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区内重要公共区域和主要景区5G网络商用全覆盖。持续扩容、优化城域骨干网络,提升网络流量承载能力。支持利用5G技术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改造升级,实现居民家庭有线无线交互,大屏小屏互动。提升农村地区宽带用户接入速率和普及水平,降低农村信息网络使用成本。

打造新型智慧城区。加快推进以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物联网为核心的城市大脑建设,全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区。推进信息云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综合性的裕安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推动平台系统整合与数据共联共享,提升基础数据资源处理、开发、分析、治理能力,提升城市运行虚实映射、城市决策模拟仿真、城市灾害智能预警水平,实现城市“一张图”规划、“一盘棋”治理。建设完成全区统一的城市大脑综合指挥中心,实现对城市运营事件的接入、调度、处理闭环管理,实现智慧城市可视化运行、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和展示,辅助决策。整合拓展升级数字政府平台系统,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裕安信息化模型,建立健全人口、法人等公共信息库。

推进智慧园区建设。以裕安云计算中心为技术支持,升级高新区信息基础设施,推动园区全光纤高速宽带网络建设,形成园区公共区域和办公楼宇5G无缝覆盖和免费Wi-Fi覆盖。构建智慧园区平台体系,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连通园区内各部门、各企业间的应用服务平台,形成集运行监测、用地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园区管理和服务平台。整合和衔接园区内外数字资源,实现基础设施网络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功能专业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提高园区产业集聚、可持续创新发展、区域协同发展能力及企业竞争力。

 

 

 

 

 

 

 

 

 

 

 

专栏13:裕安区十四五新基建部分重点项目

1城市大脑建设

区云计算中心。提供机房、计算及存储资源、云管理平台、云安全、基础安全、网络、网络专线等服务能力,满足区直各部门单位新建应用系统部署需求。

城市大脑综合指挥中心。包括指挥大厅硬件设施建设,呼叫中心建设,网络接入、视频接入等基础建设等。

公共基础信息库和专题信息库。公共基础信息库包括人口、法人、地理空间、宏观经济等建设内容;专题信息库涵盖支撑城市运行一张图的专题数据,包括重点项目管理、城市环境监测、城市声音监测、城市基础资源管理、城市安监管理、教育事业服务、公共安全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等专题数据库。

2智慧园区

六安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项目。运营管理中心装修工程,通风系统工程,消防工程,机房装修工程,停车场建设,计算机、服务器、数据库存储及UPS电源设备,大屏幕显示设备、综合布线系统、安防监控系统、电子会议系统、园区各卡扣数据采集终端建设,园区内网络建设、智慧园区运营数据库平台建设等。

2. 完善“畅美智安”交通体系

建设交通快速通道。以国家和区域铁路、高速公路规划为基础,全力服务配合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六安至安庆铁路、合六市域铁路项目建设。配合实施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扩容提标、互联互通改扩建工程,重点实施好G312(六安西-火车站)国省干线互联互通等项目,完善区域“三圈十环”综合交通网络,形成“布局合理,外通内畅”的交通基础设施系统,打造六安西交通枢纽,确保合六经济走廊互联互通。推进完善城区路网,争取加快赤壁路、将军路、南华路、裕安大道南延和金裕大道、丰源大道西延,打通城市南北、东西通道,对现状路网进行加密、改造、升级,提升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提档升级农村公路。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路网,升级改造现有农村公路,推进建制村通双车道和“进村入户”工程,基本消除村道危桥,提升农村公路整体通行能力。加强道路亮化、绿化、景观化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绿道、步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等慢行交通体系。

完善城乡一体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发展“城乡公交”“镇村公交”等城乡公交一体化,开辟新的城乡公交线路,调整优化城乡公交线路,推动城乡公交线路全覆盖。加快建设县(区)、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培育龙头骨干物流企业、推广先进运营模式和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共享、服务同网、信息互通、便利高效的农村物流发展新格局。

发展智慧交通。以裕安云计算中心为技术支撑,推进交通运输非现场执法及“四好农村路”路域运行平台系统建设。加强重点工程、路段监管系统建设,升级改造治超监管平台和综合执法信息采集系统。推进行业管理信息化、信息服务提质增效,促进综合运输便捷互联、要素信息开放共享。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路网运行研判和分析评价,提升道路安全畅通水平。

专栏14:裕安区十四五重点交通项目

1铁路。配合支持建设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六安至安庆铁路、合六市域铁路等。

2干线公路。配合支持推进G312(六安西-火车站)城市快速路建设和国省干线互联互通项目。实施G312S240互通、G312G105互通、G312S244互通项目,实现国省干线与境内高速互联互通。建设六潜高速与S329合六南通道立交互通工程。实施S244(钱集-高桥湾)、S330(红桥-青龙)、S437(顺河-金湾)、S240(金裕大道-S336)、S428(单王-西河口)等省道建设工程,新建改造一级公路100公里,二级公路120公里。城市外环线(寿春西路链接金裕大道)、将军路南延与金裕大道西延及连接线工程。

3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县乡道路300公里,完成1000公里村道路建设,新建和改造桥梁80座。

4城乡一体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进乡镇物流节点建设,建设17个乡镇级农村物流站,263个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

5智慧交通建成交通运输非现场执法及路域运行平台系统。包括重要交通监管路段非现场执法站点检测系统、农村交通运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三级物流监管系统、重点工程路段监管系统、治超监管平台和综合执法信息采集系统等项目。

3. 增强水利保障能力

提升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加快推进城东湖行蓄洪区居民迁建工程和美丽固镇水利建设工程。通过中小河流治理、小水库提升工程、中型水闸重建及除险加固工程、重点排涝沟治理工程和保庄圩安全建设,实现主要河段、水库、重要圩口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力争蓄洪区内保庄圩防洪标准提高至50年一遇。加强山洪沟和排涝沟整治,重点山洪沟排涝沟防洪标准达10年一遇,山洪灾害影响显著减轻。实施洼地治理和沿淠沿汲移民迁建工程,彻底消除沿淠沿汲低洼地居民外洪内涝的不安全因素。

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补齐水资源及河湖管理短板,以“清四乱”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问题。加强“水”监管,统筹解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问题。以河长制为抓手,压实河长主体责任,维护全区河库水生态环境健康。全面监管水资源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等各环节工作。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按照以水定需原则,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监控,整治水资源过度开发、无序开发、低水平开发等各种现象。

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灌区治理工程,结合河渠水系连通和现代化灌区提升,新建和改造水源、渠道、排水沟、排涝泵站等农田水利设施,全面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完成清凉寺分干渠试点项目,推广实施分干渠现代化改造,推进实施汲东干渠段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汲东干渠重要支渠配套工程,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灌溉保证率,提升农业的水利保障水平。

发展智慧水利。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聚焦防汛抗旱、水工程安全运行、水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节水、河库及水土流失监测、水利监督等水利信息化业务需求,整合现有水利信息资源,深化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加强水文监测站网、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监督平台、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水利信息网络安全建设,构建现代化的智慧水利管理平台。

专栏15:裕安区十四五重点水利工程

1防洪保安。推进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易涝洼地移民迁建工程、洼地治理工程、淠河治理工程、河道疏浚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新扩建桃花岗和车渡口两座小型水库工程、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型水闸重建及除险加固工程、重点排涝沟及山洪沟治理工程建设。谋划建设石婆店镇沙家湾水库、西河口乡龙门冲水库、独山镇龙井湖水库工程。

2灌区水工程。推进淠史杭灌区续建工程、狮子岗等中型灌区续建工程、完成淠史杭灌区清凉寺分干渠现代化改造试点项目、推进乡镇灌区现代化建设及水价改革试点工程建设。

3农田水利。实施高标准农田治理工程、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工程、水利薄弱环节项目、提水泵站重建及更新改造工程、适时推进引淠入汲(鲍家杠提水站)工程前期工作及国营电灌站的现代化改造。

4饮水安全。建成裕安第二自来水厂和东北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形成区域供水规模化,实现裕安水厂、二水厂、东北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联通,西河口水厂、独山水厂连接。实施乡镇水厂提升改造工程。加快推进裕安第二自来水厂响洪甸水库引水工程前期工作。

5智慧水利。建设淠河、汲河及以下中小河流、水库、山洪沟、中型以上水闸水位、流量自动测报预警系统。

6水资源及河湖管理。实施淮河支流裕安段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河湖岸线整治工程、河湖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

4. 加快建设现代能源体系

坚持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展原则,加快电力网络、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打造现代化能源体系,提升能源保障水平。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高标准农村电网改造,增设变电台区,增加电力供应,解决农村电压不足问题,提升乡村电气化水平。继续推进高新区电力提升工程,完善产业用电配套,满足企业电力需求。加强天然气利用推广,建设乡镇管道天然气南北片区工程,推进LNG加气站建设,在天然气管线覆盖区大力发展天然气用户。加快太阳能光伏开发力度,充分利用园区厂房屋顶等区域,引进企业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推动并网发电。充分利用江淮分水岭地形条件,加快风电项目开发,推进配套电网建设。提高对全区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水平。

专栏16:裕安区十四五重点能源项目

1电力供应

高新区电力提升工程。在工业路、市场路、城东路、华电西路等13个路段实施电力提升改造工程,改造线路总长40千米,建设10KW开闭所10座。

输变电工程。新建高皇220KV变电站;新建武陟山、独山、新安、十里桥、戚桥110KV变电站;新建单王、青山、石板冲35KV变电站。

农村电网改造项目。实施丁集镇农村电网改造项目,在全镇各村开展电路改造,配电增容59个台区;实施石板冲乡农村电网安全改造项目;推动相关村庄100个电力台区高压线路改造。

2天然气供给。实施乡镇管道天然气南北片区工程。依托淮矿清洁能源六金线,省燃气公司霍六线气源供给,在北部片区建设江家店-罗集、罗集-丁集、丁集-固镇、丁集-单王、丁集-顺河中压连接管线;在南部片区建设狮子岗-独山、狮子岗-石婆店、独山-石板冲、石板冲-青山、独山-西河口中压连接管线;远期,补充建设江家店-石婆店中压联通线,加强南北片区输配系统互联互通。

3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丁集镇和罗集乡等合适乡镇建设风力发电项目。在苏埠、韩摆渡、分路口、石板冲建设光伏发电项目。

(八)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树立全新的开放思维和理念,实施更加开放的战略,积极全面深入融入全国和我省区域一体化战略,通过更高水平开放合作,更好地开发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打造六安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1. 加快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着力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做优六安瓜片、皖西白鹅、生态油茶、绿色果蔬等特色农产品,对标农产品国际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认证和安全追溯体系,不断提升区名优农产品在沪苏浙地区市场份额。加快打造长三角生态后花园,发挥区生态、文化以及中医药综合优势,以“健康+”为主题,融合健康+制造、生态、文化、运动、农业等多业态,串联开发区、景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多节点,打造长三角知名的生态康养胜地。围绕打造全市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着力与杭州等数字经济先发地区在数字产业、数据平台、数字基建、数字民生等领域开展协作开发,加快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城市数字化,提高数字经济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加快融入长三角供应链一体化,积极引进和培育网络货运等现代供应链平台与智慧供应链技术企业。

2. 积极融入淮河经济带等国家区域战略

借力淮河经济带国家战略实施,与流域沿线地区合作共建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培育扶持等项目。大力推动淠河生态经济带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打造集生态农业、环境治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区域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努力在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战略中寻求新空间,紧抓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等机遇,有力提升全区新型城镇化和三农现代化水平、巩固连片脱贫成果、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3. 深度参与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发展

立足“一轴、三带、多组团”空间布局,着力融入合六经济走廊“两地一区”建设,加快与合肥在产业链合作承接、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公共服务结对共建等方面形成良好机制和成果。围绕国家级六安高新区创建,加强与合肥高新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重点创新平台合作,大力承接生物医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打造合六新兴产业轴的重要节点。借力合六经济走廊物流枢纽建设,重点推进与合肥综保区和跨境电商示范区等国家级贸易物流平台合作,努力提升全区智慧物流和电子商务发展规模和水平。深入推进与中科院安徽工业研究院合作,加大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关键领域技术攻关与转化力度。加强与合肥市包河区等城区结对合作,借助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着力开展联合办学、办医等。探索开展教师互聘、医疗人才共享等人才流动机制,有效破解我区教育、医疗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矛盾。积极参与大别山文化旅游大健康产业集聚带建设,鼓励相关乡镇因地制宜,与沿线地区共同打造地域化农产品品牌和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4. 着力提升招商引资质量

持续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压实各级责任,完善项目调度和绩效考评制度,提高招商实效。突出招大引强,聚焦长三角、珠三角、合肥经济圈和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瞄准主导产业关键环节和未来发展方向,紧盯央企国企、世界500强、上市公司和“专精特新”科创企业,建立招商目标资源库。实行差别化招商政策,把制造业招商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集中精力挖掘、引进一批牵动性强、成长性好的大项目。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探索线上招商,借助互联网直播等方式实现招商推介和网上签约。着力推进“挂图”招商,探索建立“产业链链长”工作机制,制定产业链图、应用领域图、技术路线图、区域分布图。加大平台招商力度,充分发挥六安高新区、服务业集聚区、特色小镇等产业平台功能,围绕主导产业和数字新兴领域,加快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资本招商,加大与优秀基金公司合作力度,用资本撬动优质项目。深入实施返乡创业工程。

5.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借力合肥国际陆港等外贸通道,不断扩大羽绒羽毛、服装加工、轻工工艺品、茶叶、机电产品等产品出口,鼓励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不断扩大东南亚、东欧等市场规模,大力开拓东盟等新兴市场,加快形成全区大外贸发展新格局。精准支持外贸企业发展,提高企业境外会展展位费补助,支持龙头外贸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创立外贸品牌。借助市出口信保平台,加大信用保险支持力度,解决小微外贸企业“有单无力接、有单不敢接”困难。搭建外贸企业与全市高校、职校的外贸专业人才“订单培养”通道,破解外贸企业用人难困境。健全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位一体”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帮助企业提高应对能力。加强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全区首位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创新等重大领域。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跨境电商龙头企业,探索发展直购进出口、跨境B2B“海外仓”等多种业务模式,率先建成全市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

(九)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文化综合实力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不断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1.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用好裕安特色红色资源,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大别山精神和淠史杭精神。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为抓手,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持续做好裕安好人评选工作。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行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建设。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2.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送戏进万村”等活动。继续实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升项目,增强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完善“三馆一中心”功能,加快建设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不断健全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应急广播功能,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推动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与融合提质增效,不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和管护,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做好文庙旧址、苏家埠战役纪念馆、独山红军街、六霍起义纪念馆、许继慎烈士纪念园等文化名胜的建设、管理、保护和开发工作,传承保护皖西大鼓书、六安康宁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全面发展新闻出版、档案史志、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动区“五个一”、乡镇“三个一”等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争创体育强省示范区。

3.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产业规划,实施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工程,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制造、体育等相融合,培育发展网络直播、短视频、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推动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充分挖掘内涵价值,并依托独山、苏埠、青山、西河口等地密集的红色文化遗迹遗址,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智慧旅游,建设一批文化元素特征突出、产业基础较好、产业融合潜力较大的平台载体,打造区域红色文化产业带,打响裕安红色文化品牌。着力打造以大别山精神和淠史杭精神为主题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研学旅基地。

(十)扎实推进共建共治共享,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高民生工程精准度,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 强化就业和居民增收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提升就业容量和质量,促进充分就业。持续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活动,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扩大城乡社区等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安置力度。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就业,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重点帮扶,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加强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中心(站)建设,加快建设标准化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人才档案管理中心,切实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切实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训基地,加快提升劳动者素质。进一步优化自主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拓宽灵活就业渠道,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不断拓宽居民收入渠道,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水平。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等为主攻方向,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

2.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行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科学规划中小学整体布局,加强农村教学点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新一轮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和教育集团建设,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支持企事业单位、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幼儿园,认定一批普惠性民办园,继续完善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到2025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3%。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争取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学校特色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以区职教中心、六安市工业学校为重点,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结合市场需求组织开展多种类、多层次的专业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逐步完善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加快解决农村地区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师短缺问题。探索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教育集团等办学方式,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以教育云平台为依托、智慧学校建设为核心,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增强教师队伍信息化应用能力。完善家庭教育政策措施,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加强社区教育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

3. 推进全民健康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坚持预防为主,着力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提升重大疾病防控、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优生优育、妇幼保健等服务能力,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全覆盖。建立城乡一体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短板。持续推进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区中医院建设,3-4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建成二级综合医院,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大要素保障力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探索与长三角地区优质医院开展结对共建、人才交流、科研合作。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鼓励民营和社会办医,发展医养结合、中医、康复、精神等短缺专科医疗机构。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推广远程医疗,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到2025年,全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达到5张、2.5人、2.9,主要卫生资源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健康素养显著提升,人均预期寿命比2020年提高1岁以上。

4. 加强养老托育服务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进一步优化完善养老服务供给,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实施农村特困供养机构改造提升工程,持续优化调整农村特困供养机构布局。完善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机制,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实施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扩大社区居家养老康养中心建设范围,加强社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普惠性、护理型养老床位供给,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加快智慧养老发展,加强智慧养老服务。积极应对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普惠托育,规划建设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逐步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落实国家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5.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

提高全民社会保险水平,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坚持应保尽保,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人员自觉参保。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提升乡镇、社区(村)的社保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和个人缴费档次标准调整机制。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公平适度的待遇保障机制,健全稳健可持续的筹资运行机制,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健全严密有力的基金监管机制,协同推进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优化医疗保障公共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制度“社会稳定器”作用。积极落实长三角地区社保转移接续、社保卡异地互认、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加强城乡低保、优抚、受灾群体等基本生活保障,启动实施特殊困难群体关爱保障工作,推进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人员集中养护,改善集中供养群众生活环境,积累养护经验,完善供养机制。加强基层救助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和保障,加强对困难军烈属家庭关爱帮扶,积极创建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的关爱力度,着力构建“覆盖到边、监护到人、关爱到点”的管理网络,构建关爱保护工作长效机制。持续提升殡葬管理水平,实施绿色生态殡葬,推进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持续深化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倡导文明婚俗,加快落实婚姻登记信息数据共享。发展残疾人事业,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不断提高残疾人托养中心服务水平。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持续完善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保障制度,加强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继续开展农村危房改造。

6.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完善社区自治服务功能,强化社区要素保障,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深化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深化“三社联动”改革。稳步推进标准化社区建设,推广建设数字化社区,提高社区便民服务能力,推进服务供给精细化。建立完善“网络+网格”基层治理模式,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提升基层群众自治能力,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探索推动“信用+监管”模式,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专栏17:裕安区十四五公共服务重大项目

1就业创业。实施返乡创业工程,创建国家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1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2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4个。

2教育。谋划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改造提升现有农村幼儿园。实施义务教育提升工程、高中改善办学条件工程、智慧学校工程,新建、改扩建一批义务阶段和高中学校。新建一批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迁建区职教中心、改造提升六安市工业学校。

3医疗卫生。建丁集、西河口、分路口、新安4个乡镇卫生院。提升基层公共卫生应急和服务能力,建设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发热预检门诊、两所区域医学检验中心等,改造提升公卫楼,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完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建立区乡互联互通的医疗、公共卫生信息化平台(包括远程医疗、智慧医疗、慧医助理等功能),覆盖全区各卫生单位,包括村卫生室。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相对独立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4养老服务:加强智慧养老服务,建设区级智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整合利用社区养老用房,建设15所社区居家养老康养中心,改建床位400张,打造15分钟服务圈,为辖区老人提供托养、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医等服务。建设六安陡步河养老康复中心,新建床位1700张,为老人、残疾人和儿童提供居住、饮食、娱乐、健身、医疗康复等全方位服务。改建乡镇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及敬老院提升改造三年计划共40所,改建床位约4000张。

(十一)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裕安

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落实国家安全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筑牢安全底线,打造平安法治新裕安。

1.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区人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提升民兵预备役平时服务、应时应急、战时应战能力水平。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实现相关资源共享。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确保生态安全,维护新型领域安全。

2.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着力解决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提升洪涝干旱、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行蓄洪区建设。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切实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加大“食品安全示范街区”建设力度,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平台,持续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积极谋划建设大别山航空救援基地。

3. 建设法治裕安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依法优化政府职能,健全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进一步深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深入推进信访制度改革,深化“三无”县区和无越级上访乡镇创建,防范化解信访领域重大风险。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持续打造平安裕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推进区、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保障措施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建立健全规划的制定和落实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确保“十四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顺利实现。

(一)加强党的领导

严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试点创建特色党小组,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领导能力。全面从严治党,长期坚持严的主基调,压实责任、建立机制、把握工作关键,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过硬。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原则,建立科学选人用人机制,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强化党员廉洁自律意识,体现党员责任与担当。

(二)健全完善体制机制

坚持依法行政、担当从政、高效施政、从严治政,全力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开展“随时办”服务。常态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持续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完善依法决策机制,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构建内生激励机制,健全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激发企业家、创新人才、中等收入群体、广大干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

(三)强化要素保障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鼓励支持用人单位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加大对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的资助力度,不断丰富和创新激励的内容和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营造良好的引才、聚才、用才、留才氛围。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规划任务的实施。改善农村、中小微企业等金融服务,扩大政策性融资担保、“税融通”等新型融资模式。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开拓发展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创业投资等金融新领域。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加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强化依法用地意识,科学规划村庄布局,加大土地整理、老宅基地复垦力度,形成土地成片开发利用,新增耕地建设用地数量。严格执行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规范用地秩序,合理调控土地供应结构和重点,争取省重大项目专项用地指标,保障用地指标顺利落地。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推广节地模式和技术,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

(四)突出项目支撑

建立健全工程项目谋划推进机制,发挥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建立常态化项目谋划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储备库,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实施。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加大衔接力度,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计划“盘子”。加快规划选址、用地、环评等前期工作,加大征地拆迁、市政配套、水电接入、资金落实等推进力度,力争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落实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能耗指标围着项目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路径走“三个走”工作机制,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着力抓好续建项目、新开工项目和储备项目推进工作。强化重大项目推进工作的督查督办,建立完善科学的项目工作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

(五)推进规划实施

加强与国家、省级、市级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衔接结合,形成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主体功能区和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为支撑,功能互补、统一完备的发展规划体系。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并纳入各地、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如期完成。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健全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全面评估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及时提出预测、预警意见和保证实施建议,提出评估报告,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解读

7月5日,六安市裕安区人民政府发布了《六安市裕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裕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裕政〔2021〕42号)(以下简称《纲要》)。现就文件背景和依据、起草过程、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相关事项解读如下:

一、《纲要》出台背景和依据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前行、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一心两轴、多极增长”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与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开启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裕安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趋势放缓,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从全省看,我省已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新发展阶段。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一带一路”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全方位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圈五区”发展格局更加优化,合肥都市圈核心增长极作用将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能级进一步提升;制造强省战略深入推进,新兴产业聚集地加快建设,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建设,安徽自贸区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建设加快推进。从全市看,我市经济发展进入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效益提升新阶段。绿色振兴战略持续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等“一区四地一屏障”加快建设,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合肥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现代化美好六安建设深入推进。从全区看,我区将由中等偏下向中等偏上收入阶段迈进,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升级,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传统要素支撑向科技创新驱动转换,低水平窄领域向全方位融入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一体化拓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绿色农产品、养生养老、文化旅游等消费升级空间广阔,新老基础设施投资潜力较大;“一谷一带”“一岭一库”绿色发展平台推深做实,六安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合肥都市圈协同创新配套产业基地、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全国知名红色旅游和绿色康养基地加快建设。我区的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将更加凸显,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我区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亟待解决。当前,我区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基础薄弱,人均收入偏低的现状没有改变。但在外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大环境下,经济基础薄弱的劣势将充分暴露,未来五年我区在全市争先进位将面临较大压力。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较大。农业大而不强,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工业企业普遍处在产业链中低端,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偏低。中心城区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三是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任务艰巨。我区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缺口仍然较大,防灾减灾能力尚显不足,区域内南北、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四是要素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我区要素资源短缺问题依然严峻,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新型研发机构、双创空间等创新平台较少;地方财力薄弱,对国家和省级转移支付的依赖较大;区域重大和优质项目不多,招商引资面临较多困难。五是绿色发展面临考验。我区整体上属于限制开发的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很多区域处于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环境容量逐渐趋于饱和,能耗空间有限,在国家实行能源双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大背景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总体来看,未来五年我区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时代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和优势条件。只要紧紧抓住重大机遇,有效应对困难挑战,锻长板、补短板,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谱写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裕安建设新篇章。

为指导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依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市相关规划纲要和《中共裕安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建议》等文件精神,制定本文本。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十四五”规划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关系到我区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启和推进, 关系到省、市高质量发展要求在裕安的具体落地。《纲要》明确“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细化实化重点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行动,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和指南。

三、起草过程

自2019年7月,《纲要》编制启动以来,统筹区直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十四五”重点课题研究,成立专班,组织规划编制团队先后赴高新区龙头企业,裕安罍街等特色街区,独山、固镇等乡镇、抹茶小镇等特色小镇开展实地调研,召开编制座谈会,听取各单位意见建议,2019年12月完成《裕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思路》,2020年7月形成《裕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初稿)》,2020年8月开始谋划“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规划初稿编制完成后,面向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征求四轮意见建议,同时广开言路、开门问策,征求社会公众、企业家、党代表、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等各界别意见建议。《纲要》编制组吸收国家、省、市最新相关精神和各界反馈意见建议,对规划文本进行了多轮修改完善形成文本,并经裕安区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四、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是:未来五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以上,人均GDP进入全市各县区前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列全市第一方阵,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具体来说,表现为6个“新”,即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绿色振兴开启新篇章,开放融合呈现新局面,民生福祉达到新高度、社会文明程度和治理水平得到新提升。《纲要》设置了裕安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专栏,分别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安全保障等5个方面设置了28个指标。同时,根据中央和省、市“‘十四五’规划”
建议,设定2035年的远景目标。

五、主要任务

(一)优化空间发展布局,统筹推进一心两轴多极增长。从优化“一心两轴、多极增长”总体布局, 夯实 “六个一”绿色发展主平台,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构筑裕安“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二)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重点培育壮大生态环保科技、装备制(智)造、电子信息和大数据、农副产品加工、轻工服装等主导产业,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促进乡镇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提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合肥都市圈协同创新配套产业基地,建成大别山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

(三)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不断满足新型消费需求。主要包括繁荣发展现代商贸,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发展康养产业,推动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其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实现服务经济大提升,推动旅游富民迈出实质性步伐。

(四)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强区,建设更高水平美丽乡村,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为重要抓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长三角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五)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持续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以建设高水平双创平台和载体为着力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化各项改革,持续释放和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六)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着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巩固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新生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加速将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绿色振兴。

(七)加强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切实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基石。以“提质升级”为目标导向,以“智能化”为引领,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畅美智安”交通体系,增强水利保障能力,加快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八)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加快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淮河经济带等国家区域战略,深度参与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发展,着力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打造六安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九)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文化综合实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让“红军摇篮”焕发时代新活力,书写“将军故里”新篇章。

(十)扎实推进共建共治共享,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重点推进就业和居民增收,教育高质量发展,全民健康建设,加强养老托育服务,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主要任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打造幸福老区。

(十一)筑牢安全发展底线,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裕安。全面落实国家安全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把安全发展贯穿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强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建设法治裕安,打造平安法治新裕安。

六、创新举措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把“创新发展、绿色振兴”作为“十四五”我区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更加突出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生态绿色立区”摆在四大发展战略之首,在基本原则、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任务中均有创新、生态绿色的内容,并分别在各部分占据两席之地,独立成条表述,重要性更加凸显。提出新阶段裕安发展的新原则、新战略和新定位。科学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和我区发展实际,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提出的六大原则,既与国家省市原则相衔接,又突出了裕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引领”的要求;在定位上,与全市“一区四地一屏障”充分衔接,找准我区发展优势,提出“一中心三基地”,既充分体现了全市一盘棋要求,又充分发挥了我区在全市战略地位中的关键作用;在战略上,提出的“生态绿色立区、先进制造强区、全域旅游兴区、平安幸福老区”等四大发展战略,是对新阶段实现裕安定位目标的具体实施,充分体现了新阶段裕安发展的新方向、新要求、新方略。

七、保障措施

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要素保障、强化项目支撑和加强规划实施等方面,是规划实施的基本保障。

政策咨询渠道。部门:裕安区发改委,地址:裕安区人民政府三楼发改委308室,联系人:陈瑞电话:0564-3236117